正文 論主持人應善用聚斂思維(3 / 3)

采訪中大多數的記者的追問隻不過三四個問題,但是王誌的追問卻非常多,有時候一追問就是十幾個問題,一問追一問,一環扣一環,直逼事實真相。王誌的采訪就像剝洋蔥,一層又一層剝開,逐漸達到核心。

2、善用對比,黑白分明高下自分

故意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這種修辭手法叫對比。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醜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從思維角度看,對比就是從不同的兩個或幾個現象中尋找不同點,之後再探求不同出現的原因的過程。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特別節目——《伊戰——沒有勝利的戰爭》以這樣的話語開篇:

2003年3月20日,斬首行動落幕,伊拉克戰爭爆發。

2010年8月,伊拉克的未來卻仍不明朗。

(2010年的伊拉克)

七年前,美軍21天攻占巴格達。

(2003年4月9日,薩達姆雕像被推倒。)

七年後,美軍悄然撤離伊拉克。

(2010年8月19日,最後一批美軍作戰部隊向伊拉克告別。)

七年前,等待伊拉克孩子們的是驚恐。

七年後,等待他們的更多是迷茫。

七年前,布什站在林肯號航母上宣布伊戰勝利。

七年後,奧巴馬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宣布伊戰結束。

七年,戰爭帶走了太多的生命。

七年,戰爭留下了太多的疑問。

七年戰爭,沒有勝利者。

這個開場內容完全構成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人們對於這場戰爭的性質、影響等都會有一個思考。

對比是一種修辭手段,主持人在口語表達時也應該善用對比,通過對比,凸顯矛盾,加強說服力。

3、善於總結,包容各方觀點

主持人經常會麵對持有不同觀點的嘉賓,尤其是訪談節目中這種情況更是比比皆是。麵對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聲音,主持人必須兼顧持各種觀點者,不能使現場出現嚴重“隻有一種聲音”的情況。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會是單向度的,都是多維度的。所以現場出現很多聲音是正常現象。主持人要善於總結,盡可能包容多方觀點。訪談節目的結尾處主持人的總結一般都會使用聚斂思維的方式對場上嘉賓和現場觀眾的多種聲音進行精煉概括總結。崔永元在這方麵絕對是高手。

有一期節目是《家裏的舊東西》,討論的是:家裏的舊而不廢的東西應該怎麼處理?通過討論發現兩代人的做法顯然不同:老一代喜歡藏著攢著,年輕的大多幹脆將其掃地出門,再買新的,追求更高的更好的物質生活。崔永元這樣做的結束:

結語

每當我們家裏的添置一樣新東西時,我們心裏都會有一種興奮,這畢竟標誌著生活在向前流動。中國有句老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就是我們在買新東西時,要處理好舊東西。中國還有句老話,就是史大爺說過的“破家值萬貫”,這兩句話都有它的道理,您要有新觀念,經常更換東西也好,還是樣樣東西都留著也罷,總之您得讓自己的心裏麵活得踏實,讓我們的社會“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願吧。好,謝謝大家,咱們下次節目再見。

能在結尾處提取各方意見中合理且不互相矛盾的方麵,總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大致性意見,這是聚斂思維經常的用武之地。

綜上所述,一個主持人要主動在節目中運用聚斂思維。惟其如此,主持人才能有得體的表達,也才能使節目流暢連貫。長此以往主持人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語言風格,使自己成為別人無法輕易取代的“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