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主持人應善用聚斂思維(2 / 3)

很簡單的例子,白岩鬆在《新聞1+1》中談到酒後駕車肇事並在撞人之後留下一句“我爸是李剛”的李啟明事件的時候說到:“不管是過去杭州的酒駕70馬,或者說是什麼樣的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怎麼怎麼樣,人們很容易說現在這代孩子怎麼這樣,80後或者90後。但是我覺得恰恰是透過又是這樣一個孩子發生的事情,我覺得我們50後和60後是不是要檢討一下自己,我們該怎麼樣做父母。隨著時代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有錢、有權、有名或者有資源,但是不管你有錢、有權、有名或者有資源,都應該一如既往地去做父母該做的事情,不該給孩子一種你可以超越了你的錢、你的權、你的名、你的資源的那種行為。”

這是白岩鬆的一種常態表達,他在麵對李啟明事件的時候,首先迅速從這個個別現象運用發散思維,聯想到相關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其他報道,再透過事件的主角——80後、90後的行為本身,歸結到始作俑者可能是孩子的父母這個本質。這其中聚斂思維的痕跡很明顯。其實我們每天在思考、說話的時候都會用到聚斂思維。

那麼作為一個主持人應該如何運用聚斂思維呢?

1、善用追問,打破沙鍋問到底

追問是新聞采訪中常用的方式,為探求事實的真相或者受訪人的真實想法,記者總是要不惜一切努力圍繞中心問題一直問下去。對於主持人同樣需要追問,這不僅是一種提問方法,更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新聞態度。王誌絕對是追問的高手。

《麵對麵》的《王海:“刁民”立法》這一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王誌:危險更大,你願意做,是不是麵對更大的利益,危險可以忽略?

王海:現在我想主要的問題,不在於一個利益,而是現在我們做這樣一個事情,實際上是已經把它作為一個理想來追求。

王誌:你的理想是什麼?

王海:我的理想就是從根源上來解決假冒偽劣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

王誌:王海不會做沒有利益的事情,你的利益是什麼呢?

王海:我的利益,我想我們大家對利益還是不要用狹隘的眼光來理解,我的利益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都包括。

王誌:你在告訴我你隻注重精神利益?

王海:不,我是在告訴你,我做這件事情本身,本身我們追求的利益不僅僅是物質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因為這是一個維護公共利益的事情,當然我們也希望能夠從立法活動中,我們能夠希望找到更多的商業機會,但是這隻是希望,和我們所做的工作沒有必然的聯係。

王誌:有什麼樣的商業機會?

王海:現有的物業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說強迫你接受物業公司的管理,強迫你接受物業公司的服務,這是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那我想我們可能會有機會幫助業主來選聘物業公司,如果有可能的話,這會成為一個商業機會。如果我們成立一個專門的組織來為業主,來幫助業主成立他的業主委員會,這也是一個商業機會。

王誌:你不擔心你對商業利益的考慮影響大家對你的信任?

王海:不擔心,我們隻是提供一方麵的意見,其他的人可能會有其他人的立場,其他人的建議,那麼這樣我想對我們的懷疑,對我們的質疑沒有必要。

王誌:如果說這件事情做到最後,沒有出現你所期望的商機,沒有你個人的利益,你會停止嗎?

王海:不會停止。

在這一段對話中,王誌始終圍繞王海更注重經濟利益還是精神利益這個核心問題,一直追問,針針見血,讓對方無法回避,直到最好“沒有你個人的利益,你會停止嗎?”王海回答“不會停止”。至此,王海更注重什麼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