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本”敘事與記錄片的藝術色彩
在以往的紀錄片敘事中,人們對紀錄的理解主要側重於對主題所涉及的事物的真實性展示。因此,在鏡頭處理上更重視事件本身而忽略對個體人的敘事關照。但是在電視文化紀錄片而言,它更強調在敘述真實的同時體現出“人本”敘事的藝術追求;它在探索時下社會中人的生存、人的尊嚴、人的個性,人文精神成為這類紀錄片的重要因素。這種強調在《舌尖上的中國》中無疑獲得了充分重視。影片幾乎將全部敘事對準鄉野民間,關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生存常態,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原生態的濃厚人情味和心靈慰藉感。
民間保留著最原汁原味的文化,民間記錄更能真切展示普通人的真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東方時空》就已經開始播放“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紀錄片。因此,《舌尖上的中國》對這一探索的繼承和創新有著深層的文化血脈。影片在展示一個主題一種美食時,都是以講述一個家庭一個人的故事來完成的。這些故事中的人有著中國人最常見的善良、快樂和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是一個個不同地域不同個性的鮮活的個體。看似是在講解美食的故事,但又貫穿著對人的關注。人離不開美食的滋養,美食的製作本身就是人的故事;人因為品嚐美食而生存而感到生活的樂趣,美食因為人的康健,人的快樂而展示著自己的價值。
《轉化的靈感》中在講述傳統美食豆腐的製作工藝時,引出了生活在雲南紅河縣建水古城豆腐泡製作人姚文貴的人生故事。鄉間人的勤勞,古老的製作手藝,投玉米粒計數的方式,攤前兒童會心的笑臉,夫妻間閑暇時的相互取笑,小孫子伸手給爺爺奶奶送豆泡吃的可愛,一個個的敘事鏡頭洋溢著民間特有的人倫溫情。大地的恩賜和姚文貴家人的質樸,都在製作豆泡中的時光碎影中彙入傳統文化的隧道。同樣在《時間的味道》中,湘西村寨醃製禾花魚有著悠久的傳統:製作醃魚的大木桶,到稻田裏去捕捉鯉魚,小姑娘龍毅上學的故事。一種美食滋養了一代代人,也演繹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當影片中隨著一個個故事的講述,中國飲食文化主題得以徐徐展開:質樸的敘事,充溢著甜蜜笑容的一個個鏡頭特寫。這些文化氣息濃厚的日常故事,以厚重的意蘊構成了整個劇集的美感和審美進程。
三、多樣共存與紀錄片時空的拓展
紀錄片要體現記錄客體的個性特征,以此來最終打造出一部具有獨特性的藝術文本。因此對文化多樣性的探索非常有利於文化紀錄片藝術色彩的營造。一種曆史悠久的文化往往既有其統一性,又存在著地域上的差異。如何將這種特色表現出來就成為考驗導演審美能力的標尺。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導演以飲食文化地域上的多樣性極大拓展了影片的跨域性,將中國飲食文化鍛造成一部宏大而細微的敘事詩篇。
首先,同一食材因地域的差異性而構成一種多樣性的存在。多樣性共存不僅僅是一種體現在飲食上的表征,更深層的是中國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內涵構成。不同地域的人們依據地域特色和個人的創造發明,創造了體現他們才智的地域文化。這些遺存至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成為一首首特色鮮明的歌謠。以豆腐為例,《轉化的靈感》中通過講述淮南王劉安煉丹過程中發現了製作豆腐奧秘的傳說和現代科學研究,解釋大豆這種曾經難為人接納的食物是如何轉化成美味的。由於地域差異,豆腐在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製作方法、食用形式上的不同。雲南建水人通過手摶豆腐球,製作當地人喜歡的發酵豆腐;離建水僅有四十多公裏的石屏人,製作的豆腐體積大,韌性強;中原腹地安徽壽縣胡學兵做的豆腐白嫩可口,以刀切成方塊賣給固定的食客們;而方興玉要將豆腐在濕熱的天氣裏發酵,做成毛茸茸的毛豆腐。
其次,這種多樣性還體現為地域上食材的差異和人們創造的不同的味道。《主食的故事》中中原的擀麵與祝壽風俗,蘭州人一天一百萬碗拉麵的驚人數字,西安曹石的說唱和羊肉泡饃,嘉興劉光榮一天做3000隻粽子,寧波人打年糕的習俗,過年吃餃子祝福團圓的習俗等,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地域文化韻味在這些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風俗中散發出來,而神奇的味道中同樣有著人們對生活的不同理解。“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