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注人文色彩,還原藝術光暈(1 / 3)

關注人文色彩,還原藝術光暈

熒屏廣角

[摘要] 人文色彩在電視文化記錄片中的呈現,對於還原紀錄片的藝術光暈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舌尖上的中國》劇集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本”敘事、多元共存的文化和人文性與紀實性合一等方麵的分析,探討人文色彩是如何對記錄片藝術光暈起到還原建構作用的。

[關鍵詞] 紀錄片 人文性 光暈 人本

電視文化紀錄片是電影藝術與電視媒介結合的產物。它在向觀眾揭示事物真相的同時,又大大拓展了電影紀錄片的內涵和容量,例如《話說長江》、《故宮》、《遠方的家園》等。在這些劇作中,文化題材成為劇集表現的客體,濃厚的人文氣息相比客觀敘述更為突出。它們在藝術上不僅是對文化素材的簡單展示,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對紀錄真實擁有了更多的藝術內涵,更傾向於創作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它從看似平常處取材,以原始形態的素材來結構影片,表現一些個人化的生活內容,達到一種蘊含著人類具有通感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感悟,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同情與反感、生存與抗爭、美的追求等等,強調人文內涵、文化品質。”[1]

在傳媒大師麥克盧漢看來,電影作為一種熱媒介,喪失了留有空白的那種藝術獨有的韻味;本雅明則認為,在機器複製時代藝術品因為其獨一無二的特性不存而喪失了光暈。其實,隨著高清晰技術和藝術色彩不斷加強,電視紀錄片,特別是文化類紀錄片正在彌補光暈(韻味)方麵的缺失。特別是對於以曆史性、文化性和人文性見長的中國電視文化紀錄片,人文色彩的突出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光暈效果。最近,央視記錄頻道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是因為劇組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人文色彩做了獨特的創新性努力,讓每一專題處處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一、“天人合一”思想與紀錄片的趣味色彩

一種文化是持有這種文化的社會成員從原初開始對世界的獨特理解,進而在這種思想主導下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體係。對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天人合一”是其基本的哲學思想。這一思想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整體感,注重形象感,講究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通。因此,揭示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往往給觀眾以敘事上的整體感,讓整部影片擁有一種特有的人文色彩。在《舌尖上的中國》中,由於劇集中展示的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因此“天人合一” 的思想貫穿始終,讓整部影片處處彌漫著一種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趣味性。

《舌尖上的中國》一改過去紀錄片專注對事實揭示的傳統,沒有將美食獨立起來,而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將對美食的認識放置在整個漫長的民族曆史、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特定種族人群之中,將民間最為原生態的延續種族發展的那些特有的飲食文化展示出來,給予觀眾以傳統人文精神的審美體驗。

以《我們的田野》專題為例,片中無疑突出了中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製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這既是對傳統中國飲食文化發生學的精彩概括,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形象表達。影片展示了貴州大山深處從江縣下堯村的新米節,這裏至今保持著傳統文化的精髓。人們最喜愛的黃色糯米飯,食材是來自高山梯田裏種植的原始糯稻,稻田中同時養鯉魚和鴨子;糯米飯的上色染料是從山上采來的楓葉經過熬製而成的。原始的物種,天然的染色,讓這種食物不但安全美味,而且有著美麗的色彩。這種千百年來保存下來的飲食文化,帶有諸多神秘色彩和源遠流長的詩意,為影片增添了回味無窮的藝術光暈。

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謂處處皆是。就地取材,自然造化,蘊含了上千年的奇思妙想。太陽光暴曬下大水缸中釀出的鮮美的醬油,壇子裏長期發酵後滲出的閃亮清醇的黃酒,呼蘭河畔人家土窖中醃製出的鮮嫩泡菜……此外,在製作美食的過程中,受“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人們還創立了各種各樣的尊天敬神的宗教及宗教類儀式。鄉村的百家宴、釀酒前對酒神的祭拜等,平添了影片的宗教色彩和文化韻味。

一個個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東西在“天人合一”思想燭照下,彰顯了其內在的文化趣味和獨特的審美追求。正如《時間的味道》篇在劇終時所講:“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