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參加同學會,辦事兒時有照應
現代社會中,由於物質的極大刺激,造成許多人的目光短淺,特別是在同學關係上,相聚時漠然處之,分開後互不來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直到遇到困難時才想到同學,那就為時已晚矣!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認識的提高,大家也加深了對各種人際關係的認識。許多人在與同學分開之後,還經常保持聯係,或成立一個組織機構——同學會,這實在是一種十分有見地的方法。一年一小會,十年一大會,大家雖已不再同學,但關係愈聚愈堅、愈聚愈惜,彼此相互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真是中國所特有的人際關係,它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躍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9.鄉情也是辦事的好途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出自李白《靜夜思》的千古絕唱,將一個遠離家鄉、懷念家鄉的遊子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個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離開家鄉,離開生他的土地,也許開頭並不感到有什麼難過,但時間一久,或在他鄉碰到不習慣的生活習俗,或遇到挫折,他就更會感到家鄉的親切,家鄉的美好。也許,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深深地感到,自己對家鄉有割不斷、丟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著遊子出外闖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遊子的記憶深處,有一塊屬於家鄉的領地,也許,現實的生活會暫時把這塊領地掩蓋起來,而一旦觸及到了這塊領地,那一股思鄉潮就會源源不斷地湧泄出來,如閃電一般,充滿遊子的大腦,觸及其記憶的神經。
如此看來,要與一個久離家鄉的老鄉處好關係,有一種特別有效的技巧就是:運用自己的真誠,與老鄉談起家鄉的話題,以此來觸動對方的思鄉情緒,達到共鳴,從而使老鄉之間的關係更進一層。
張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戰爭時,由於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逃荒到山東,後就在山東定居下來,一家人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張先生一家人為了當地的建設,就再沒有回吉林。
改革開放以後,張先生以敏捷的思維和大膽的投資,創辦了一個工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現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佼佼者,個人資產總額已名列全國前五名。
張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齡也大了,他很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太忙,無法回去。
這時,張先生的家鄉為了創辦當地特有的產品加工廠,需要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籌萬措,才籌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於是就派出王某去找張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為人聰明,善於交際,且很有辦法。他看了張先生的詳細資料後,就判斷張先生這時也很有回家鄉投資的意向。因此,在沒有任何人員陪同,也沒有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山東,並且打包票定會籌到款項。
當張先生聽到家鄉來人時,在欣喜之餘也感到有些驚訝,因為久不聞家鄉的訊息,突然有人來了,他疑惑該不會是招搖撞騙之人吧!張先生憂心忡忡,但出於禮節,他還是同王某見了麵。
王某一見張先生的神情,知道他還不是太相信自己。於是他挑起了家鄉的話題,隻講家鄉解放前及30幾年來的麵貌變化。他那生動的語言,特別是那濃濃的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令張先生深受感動,也將他帶回了童年及少年時期:那時的家鄉、那裏的爺爺奶奶,還有鄰裏親戚……很顯然,張先生記憶深處中的那塊思鄉領地已被王某揭開了蓋頭,蘊藏在張先生心中的那份幾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來,欲罷不能。
就這樣,經過3個小時的“聊天”,王某對借錢一事,隻字未提,隻是與張先生回憶了家鄉的變遷,猶如放電影一般。最後,張先生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一事,還提出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要求。
王某確實很聰明,他充分抓住了張先生的心理特點,抓住了張先生心中那份埋藏了幾十年的思鄉之情,與張先生聊了一個彼此都非常感興趣的、輕鬆的話題,引起了共鳴,不但使此行的目的圓滿達成了,還了卻了張先生那份心願,也處理好了對家鄉以後非常有用的老鄉關係。王某真是不虛此行。
這種借同鄉關係的辦事方法,很關鍵的就是抓住“情”這一字。那就是思鄉之情,這份情是熾熱的而又是“深沉”的,是愁苦的但又略帶甜味、平時又不能輕易觸動的。
10.以誠相求,借同事之情辦事
請求同事辦事,要把握好恰當的時機,對方時間寬裕,心情舒暢時,請求他做點事得到答應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對方心境不佳時,你的請求可能隻會令他心煩,對方正忙於某項事情時,你提出請求一般很難得到確定的答複。因此要適應對方心理的需求而提出誠懇的請求,利用情義打動同事,這是你辦事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辦法。
某機關接到上級分配植樹任務,機關幾十名同誌都主動承擔一些任務,惟有幾位“老調皮”,任憑主任怎麼動員都不願認領任務,搞得主任很難堪。
主任把這幾位“老調皮”叫到辦公室,輕聲地說:“我隻講最後一遍,我現在很為難,請你們幫個忙。”奇怪剛才態度很強硬的幾個“搗蛋鬼”聽了這句語重心長的話,紛紛表示:“主任,我們不會讓你為難了!”說完立即回去認領自己的那份任務。
一句充滿人情味的請求話,比通盤大道理更有說服力,看來人還是比較重情義的。主任用請求的話打動了他們,讓這幾位“老調皮”覺得:主任看得起咱,怎麼能不給麵子呢?
托同事辦事也是一樣,求同事辦事時態度一定要誠懇,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義。
需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利害關係說個清清楚楚。要說明為什麼自己不辦或辦不了而去找他辦。總之,由於同事對你了解得十分清楚,知根知底,因此托同事辦事,態度越誠懇越好。你的態度越誠懇,同事也就越不可能拒絕你。另外托同事辦的事,一般還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成則成,不成則不成,這樣的話同事也比較有的放矢。不要托同事辦一些目的不明確、比較籠統的事。應該托同事辦一些難度不大、目標明確、效果顯著的事,也有利於你向他致謝。
同事之間,關係微妙,個性相差很大;同事之間,隻有以誠相交,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幫得上你。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活潑、隨和,有的坦率、耿直。含蓄、深沉者可以表現出樸實、端莊的美,活潑、隨和者可以表現出熱誠、活潑的美,坦率、耿直者也有透明、純真之美。人生純樸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在各種美的個性之中,有一種共同的品性,那就是真誠。
真誠的低層要求是不說謊,不欺騙對方,但在複雜的社會和人生活動中,目的和手段要有一定的區別。醫生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以利於治病救人,往往向病人隱瞞病情,編造一套謊話給病人,這樣才能使病人早日康複。它表現的不是虛偽,而是更高、更深層的真誠,是出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真誠。隻有智慧、德性和能力達到高度統一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高深層次的真誠美。
請求同事幫助時,應當帶著深情厚意的誠懇態度。向別人提出請求,無論請求別人幹什麼,都應當“請”字當頭,即使是在自己家裏,當你需要家人為你做什麼事時,也應當多用“請”字。向別人提出較重大的請求時,還應當把握恰當的時機。比如,對方正在聚精會神地思考問題或操作實驗,對方正遇到麻煩或心情比較沉重時,最好不要去打擾他。如果,你的請求一旦遭到別人的拒絕,也應當表示理解,而不能強人所難,更不能給人臉色看,不能讓人覺得自己無禮。請求同事,還要端正態度,注意語氣,雖然請求時無須低聲下氣,但也絕不能居高臨下,態度傲慢,非得別人答應不可,而應語氣誠懇,平等對待,要用協商的語氣,如“勞駕,讓我過一下好嗎?”“對不起,請別抽煙,好嗎?”“什麼時候有空跟我打打球,怎麼樣?”同時,還要體諒對方的心理:“我知道這事對您來說不利;但我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難為你了。”當有客觀原因,你的同事不能答應請求不要抱怨、憤怒甚至惡語相加,你還得還禮道謝:“謝謝你!”“沒關係!我可以找別人。”“沒事,你忙你的去吧!”這樣你的同事在有條件的情況肯定會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體諒對方,甚至對同事施以抱怨,這等於堵死了再次向同事提出請求的通路。
11.激發同情心,難事不難辦
並不是說,凡求人辦事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流下幾滴眼淚。而是說,當我們在求人解決問題時,應該調動聽者的同情心,使聽者首先從感情上與你靠近,產生共鳴。這就為你問題的解決與事情的辦成打下了基礎。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你將受害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處理者是會動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進當權者對受害人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馬上就會下定處理的決心。因為處理者要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候,求情辦事者就得努力激發被求者的責任感,要使被求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以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處理好此事。
美國曾有一位老婦人向正在律師事務所辦公的林肯律師哭訴她的不幸遭遇。原來,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獨立戰爭中為國捐軀,她靠撫恤金維持生活。前不久,撫恤金出納員勒索她,要她交一筆手續費才可領取撫恤金,而這筆手續費是撫恤金的一半。林肯聽後十分氣憤,決定免費為老婦人打官司。
法庭開庭。由於出納員是口頭勒索的,沒有留下任何憑據,因而指責原告無中生有,形勢對林肯極為不利。但他十分沉著、堅定,他眼含著淚花,回顧了英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愛國誌士如何奮起反抗,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雪中戰鬥,為了美國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曆史。最後,他說:
“現在,一切都成為過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又可憐的夫人,就在我們麵前,要求申訴。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與丈夫有過幸福的生活。不過,現在她已失去了一切,變得貧困無靠。然而,享受著烈士們爭取來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還要勒索她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撫恤金,有良心嗎?她無依無靠,不得不向我們請求保護時,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法庭裏充滿哭泣聲,法官的眼圈也發紅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喚醒,再也不矢口否認了。法庭最後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沒有證據的官司很難打贏,然而林肯成功了。這應歸功於他的情緒感染、駕馭了聽眾及被告的心理,達到了理智與情緒的有機統一。
如果僅靠情感也打動不了對方時,還有一著就是激發起所求之人的責任心,同情心與信任心一旦互動被激發,事情辦成就八九不離十了。
有位教師,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各項條件俱備,但職稱總評不上,原因是他與校領導關係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級主管領導處,雖然竭盡所能讓領導引起對自己處境的同情,但仍收效不大,這位領導聽後反而推辭說:“評不上是你學校的問題,學校不上報,我又有什麼辦法?”
此君早有心理準備,立刻說:“如果學校能解決,我就不會來麻煩您了。我是逐級按程序反映。你是上級領導,而且又主管這方麵的工作,下麵在這方麵出了問題,您是有權過問的。如果您不及時處理,出現更大麻煩,那就晚了。我想,隻要您肯過問,您的意見他們會聽的。”
這番話很奏效,這位領導很快改變了態度,事情最終得以解決。
這位辦事者的言外之意是:“處理此事是您的責任,如果你不過問就是失職,那麼,我還會向更上級領導反映,那時,您可就被動了。”
在求人辦事時,激發對方的同情心和責任感是十分重要的,當你巧妙地點醒對方身負的責任和手中的權利時,會使對方衍生出一種自豪感,使他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並同時站到了你的立場上。到了這個時候,再難辦的事情也能辦得成。
12.不要濫用或透支人情財富
有個人主編某份文學雜誌,由於雜誌的收益並不豐裕,不僅人手少,稿費也不高,但他又不願意因為稿費不多而降低雜誌的水準,於是他開始動用人情向一些作家邀稿。這些作家都有過交情,但其中一位在寫了數篇之後坦白地向他說“我是以朋友的立場寫稿,但你們稿費太低了,錯不在你,但你這樣做是在透支人情。”
朋友之間總會有些人情的,有些人便喜歡用人情來辦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銀行存款那般,你存得越多,可領出來的錢就越多,存得越少,領出來的就越少。你若和別人隻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幫的忙就很有限,因為他沒有義務和責任幫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幫你的忙,這是因為你的人情存款隻有那麼一點點,如果你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
透支的結果如何?一般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你們之間的感情轉淡,甚至對你避之惟恐不及,那麼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情分就此斷了。二是你在他眼中變成不懂人情世故的人,這對你是相當不利的。
然而,人做事不可能單打獨鬥,有時還是要用到親戚朋友,換句話說,要動用到人情存款簿,那麼,要如何動用才不至於“透支”呢?
有幾個原則:
弄清楚你和對方的情分如何,再決定是不是找他幫忙。
如果能不找人幫忙就盡量不找人幫忙,就好比銀行存款,能不動用當然最好,寧可把這人情用在刀刃上。
動用人情的次數盡量要少,以免提早地把人情存款用光。
要有適度的回饋,也就是“還人情”。回饋有很多種,例如主動去幫忙對方,請吃飯送禮物都可以。總之,不要把人家幫你忙當成應該的,有“提”有“存”,再提還有。
就算對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著討人情的心態去要求對方幫忙,因為這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
斤斤計較的人,你們交情再深,也不可輕易找他幫忙,否則這人情債會像向地下錢莊借錢那般,讓你吃不消。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動輒找同學、朋友幫你的忙,那麼你就會發現,你慢慢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當然也有主動幫你忙的人,但切勿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你若無適度的回饋,這也是一種“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