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贈送超出對方想像期望以上的禮品時,不但將使對方覺得受重視,另一方麵也提高了別人對他的評價,而沒有什麼比別人看重自己更會令人高興的事了。這種提升自我意識的感覺,比金錢更能滿足自我的優越感,同時,對送禮者也必心存感激,極易產生好感。
值得一提的是,若要使下屬收到禮品能夠高興,且期望能達到受重視的效果,禮品不一定與金錢價值有關。如藝術品,或者是土特產品等反而能收意外之效。
(2)最大量贏得對方的感激之情
有位目前很活躍的油畫畫家,曾透露他在年輕時代過了一段非常困苦的生活,經常三餐不繼。有一次,他把一幅連自己都沒信心的畫拿到畫商那兒,畫商看了半天,付給他一筆當時他認為很多的錢。
就畫家來說,畫商並非買了這幅畫,而是給了他前途。此後他終於成功地熬出了頭。
那筆金額是否很高呢?其實不見得,但直到今日,那位畫家對這筆款項一定還覺得非常龐大。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可以使人產生長久的感恩之情。對畫家來說,畫商的錢的確成就了他的前途,因此,這位現在已成名的畫家若有滿意的作品,一定會交給那位畫商,並且以普通價錢成交。
人對金錢的標準,往往因狀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有意義。
隻有在別人困頓中伸出援手,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誼。畢竟是真正吃過苦頭的人,才能了解人類微妙的心理。
在別人的婚禮上或榮升宴會上大肆破費,不如在人病痛或朋友有難時,伸出援手。如此一來,將來一旦求他,焉有不幫忙之理。
(3)先吃虧,後辦事
想請人辦事,就要讓所求之人先欠個人情,自己先吃點小虧就是一個很管用的方法。
不管是大虧還是小虧,對搞好人際關係有幫助,你要盡可能地吃下去,不能皺眉。尤其是大虧,有時更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沒有幾人會不知道“紅頂”商人胡雪岩。他的發跡史實際上就是一個善於做人、善於吃虧的經曆。
胡雪岩本是浙江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經營,也會做人,頗通曉人情,懂得“惠出實及”的道理,常給周圍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鬧不能使他滿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業。他想,在中國,一貫重農抑商,單靠純粹經商是不太可能出人頭地的。大商人呂不韋另辟蹊徑,從商改為從政,名利雙收,所以,胡雪岩也想走這條路子。
王有齡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於沒有錢作敲門磚。胡與他也稍有往來。隨著交往加深,兩人發現他們有共同的目的,隻是殊途同歸。王有齡對胡說:“雪岩兄,我並非無門路,隻是手頭無錢,十謁朱門九不開。”胡雪岩說:“我願傾家蕩產,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齡說:“我富貴了,決不會忘記胡兄。”
胡雪岩變賣了家產,籌積了幾千兩銀子,送給王有齡。王去京師求官後,胡雪岩仍舊操其舊業,對別人的譏笑並不放在心上。
幾年後,王有齡身著巡撫的官服登門拜訪胡雪岩,問胡有何要求,胡說:“祝賀你福星高照,我並無困難。”
王是個講交情的人,他利用職務之便,令軍需官到胡的店中購物,胡的生意越來越好、越做越大。他與王的關係也更加密切。
正是憑著這種功夫,胡雪岩使自己吉星高照,後來被左宗棠舉薦為二品官,成為大清朝惟一的“紅頂商人”。
以吃虧來交友,以吃虧來得利,是一種比較高明和有遠見的辦事技巧。
當然,吃虧也必須講究方式和技巧。虧,不能亂吃,有的人為了息事寧人,去吃虧,吃暗虧,結果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孫權就是這樣,為了得回荊州,假意讓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結果在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孫權不僅賠了妹妹,又折了兵,荊州還是在人家手中,這個虧未免吃得太不值得。
虧,要吃在明處,至少,你該讓對方意識到。
智者說:“吃虧是福。”因為吃虧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你一個人情,在友誼、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你珍視的東西。吃虧,會讓你在朋友眼裏變得豁達、寬厚,讓你獲得更深的友情。這當然會使朋友更心甘情願幫助你,為你辦事。
6.善通路子托情好辦事
通路子、托關係、托人情是人們辦好事情的一條捷徑。今天,有了路子好辦事,托了人情辦好事。社會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
與某些重要人物或關鍵人物關係親密或所謂“關係鐵”的人都是神通廣大的人,他們不僅能把與自己或朋友利益有關的合理合法的事兒辦得稱意合心,而且還有可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中辦成一些別人很難辦成的事兒。
有了好的關係,正話可能被反說,反話可能被正解,黑白可能被顛倒,是非可能被混淆。盡管這樣做老大不合理,但它卻非常合乎一個“情”字,因為合乎了“情”也就合乎了“關係”。
為了關係,人間絕大部分事兒差不多都可以辦到。所以,聰明的人切不可迷信純粹的“真”和純粹的“好”。這世間萬物及其關係是從來不為“是”與“非”和“對”與“錯”預備的——並不是隻要是對的,就一定得到保全和愛護;而隻要是錯的,就一定被人排斥和否定。複雜的社會生活有時使這兩種情況互反,壞事反而被辦成了,好事反而被拒絕了。那麼,怎樣來理解這種觀念呢?答案很簡單:關係使然。
所以,要想辦成事兒,必須通路子靠關係。特別是下級找上級辦事兒,必要時更要講究人情關係才好。這方麵,應該注意的問題很多。
(1)要了解身世
任何一位上級都有自己的人情關係網,這個“網”的形成與他的身世和人生經曆有直接的關係。要想與他攀附關係,必須先暗地裏多留心和注意他的身世和社會關係網,包括他的同鄉關係、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上下級關係等等。掌握了這些關係之後,鑒於直接與某上級建立關係多有不便,則曲線救國,另辟蹊徑,設法同一兩位與這位上級關係甚篤的人建立關係,這樣,在必要時,便可以借助這些關係的力量拿住上級的麵子,使上級礙於某些關係的麵子不好拒絕,不能拒絕,不便拒絕。
(2)牽動舊情
攀附關係不是生拉硬套。本來沒有親戚關係,偏偏七拐八繞,硬說有親戚關係;或者本來與上級的某位朋友無甚關聯,偏偏鼓吹自己與人家情深義重。如此這般,很容易引起上級的厭惡和鄙視。所以,與上級拉關係,要循循善誘,順理成章,委婉自然,讓上級感受到雖是不經意地提起,卻一語中的,牽動著上級的舊情,甚至讓上級陷於對舊情舊事的沉湎中。如果能把與上級的關係攀附到這份兒上,那麼還何愁上級對你托辦的事情袖手旁觀嗎?
(3)要講究場合
在眾目睽睽之下是不便與上級攀附關係的。因為絕大多數上級是不情願公開自己的身世和社會關係的。非但如此,上級本人還會顧忌你多事兒和多情,而旁觀者更認為你是在有意巴結上級。所以,在公開場合攀附關係不但對上級有礙,也對自己有害。
與上級拉關係最好是在背後與上級扯家常、嘮閑嗑的時候,或者在酒桌上小酌、在茶餘飯後散步的時候,或者在上級情緒好而且還具有拉關係由頭的時候。在類似這樣的時間和場合裏與上級套關係最容易切中上級的心意,最容易令上級買賬。
(4)要講一點手段
上級居高臨下,下邊常有溜須拍馬、曲意逢迎的人時刻尋找巴結上級的機會,因而與上級結交關係也存在著一種畸形的競爭關係。
那麼,怎樣在這種不可告人的競爭中取勝呢?
深諳個中滋味的人告訴我們,必要時可以使用一些手段。因為任何一位上級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這矛盾有的是對他有利的,有的是對他有害的;有的是他自己一目了然的,有的是他無從覺察的。那麼,你為了攀附於他,就應該認真關注這些矛盾的風吹草動,一旦有什麼特殊情況或特殊機遇,便可通過協調或委婉幹預等手段隨即成為上級的心腹之人。既成其心腹了,還何愁有事兒他不幫助辦呢?
所以,隻要在通路子、交人情上下了功夫,就一定能在所托之人那裏收獲一些感情。憑借這種感情把自己的事情辦成,不失為一種追求成功的高招。
7.巧借親情達到辦事目的
利用親戚關係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親情去打動對方,以期達到自己辦事兒的目的。
蔣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不但殺了大量的共產黨員,而且還秘密拘捕了數以萬計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血雨腥風後,有一天,蔣介石接到門衛的報告,說從家鄉來了一位親戚要求見他。蔣介石一聽家鄉來人了,連忙叫侍衛官請進來。
門外進來一人,蔣介石仔細一看,正是自己的表弟。說起這個表弟,年齡隻比蔣介石小兩歲,是蔣介石小時候最要好的一個親戚。
隻弟走了過來,行了一禮,說:“表哥目前可謂春風得意,隻怕連我這個表弟你也認不得了吧!”
蔣介石一聽此言,知道這位表弟必有什麼事要責備於他。仔細問清緣由後,果然不出所料,原來蔣介石在大肆拘捕共產黨員與革命群眾時,把這位表弟的一位好友也抓了進去。
蔣介石一聽是這件事,不由暗暗為難,這是他定下的“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政策。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表弟放人的要求。
蔣介石的表弟一見這種情況,就知道若來硬的,肯定不會達到放人的目的。於是,他用悲傷的語氣對蔣介石說:
“看來表哥確實變了一個人,姑奶當時對我說的話我還不信,現在看來是不會錯了。”
接著,他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那時表兄弟在一起是多麼的開心,感情是多麼的深厚。那動情的言語令蔣介石不由得也為之暗暗感到悲傷。
說完一番話,蔣介石的表弟一抹眼淚,起身就要告辭,這時,蔣介石一揮手,說:
“好吧,表弟,看在你我幼時的感情的份上,我答應你放人!”
就這樣,一番親情感動了殺人如麻、心如鐵石的蔣介石。
從中可以看出,在辦事時,親戚關係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是辦事兒的一個重要方法。但在求親戚幫助的時候,一樣需要用真誠打動對方,使親情得以發揮利用,切不可虛假用情。
英年早逝的詩人徐誌摩正是運用了此種技巧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因此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
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為其引見。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是一貫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這些的,他很想讓徐誌摩去學醫,他認為這風月詩詞之類,隻能是閑時消遣之物罷了。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最終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在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下,徐誌摩在詩詞上的造詣突飛猛進,終成一代詩人。
利用親戚關係並不是無限製地亂利用,不顧一切去利用,那不用說對方會加以拒絕,就是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到道德的譴責,良心也難安。
8.借同窗之誼辦自己的事
同窗之誼,情如手足,在某種程度上猶勝於手足之情。
同窗之誼,猶如朋友之情,但一定意義又有別於朋友之情。
能為同窗,實屬有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此緣當堪足惜,當應足惜。
相識、相處,爾後相知、相助,同窗關係愈久彌堅,助益良多,何樂而不為?
辦事兒最實在、最得力的要屬同窗關係。
同窗關係是非常純潔的,有可能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因為在學生時代,人們年輕單純,熱情奔放,對人生、對未來充滿浪漫的理想。而這種理想往往是同窗間共同追求的目標。曾幾何時,彼此在一起熱烈地爭論和探討,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坦露在別人麵前。加之同窗之間朝夕相處,彼此間對對方的性格、脾氣、愛好、興趣等等能夠深入了解,從而惺惺相惜。這就如同釀酒,久了必醇。
那麼,該如何利用同學關係呢?
(1)加深關係,讓同學主動幫忙
同學之間關係愈深,將來幫忙的可能性愈大,甚至是主動幫忙。
姚崇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權傾當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後,與一位叫張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師門下繼續深造,以期將來能考中進士,光宗耀祖。張宗全高談闊論,每每給姚崇以深深的啟迪。
姚崇當了宰相以後,遂向唐玄宗推薦此人。唐玄宗在親自考核張宗全的才華之後,深以為信,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專職外藩事務。
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可見,人情在同窗關係中的作用是多麼的巨大!因此,同學之間,應創造條件,不斷加深彼此的關係。
(2)經常聚會,關鍵時候得幫手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為同學,實是緣分不淺。雖相處時間不長,但這中間的關係值得珍惜,值得持續下去。辦成人生事,同窗之情實屬必要!當你與同學分開後,還能保持一種相互聯係、愈久彌堅的關係的話,那對你的一生,或者說對你將來所要達到的目的與理想是會有很大好處的。這其中的有利方麵,也許是你所未想到的。
同學有時在很危急的關頭能幫上大忙,能起到排憂解難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這中間的好處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與同學分開之後並沒有經常性的相聚,那關係之好從何談起,從中受益則更是一廂情願了。所以,隻要你有這份心、這份情,真誠地維持分開之後的同學關係,那你的人際麵會更加廣泛,路子也會比別人多出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