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犯錯誤;
⑦成功;
⑧改變自己的主意;
⑨保護自己的隱私;
⑩保持獨立。
而走出委曲求全的思維怪圈的關鍵就在於熟悉自己的基本權利。熟悉自己的基本權利可以按下麵幾個步驟去做:
①保持心情平靜。最常用的辦法是給予自己心理暗示“保持冷靜”,也可以用深呼吸的辦法控製情緒。
②決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反映了你的權利。譬如明天要考試,那麼自己的需要就是複習功課。
③判斷自己的需要是否公平。這反映了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例如晚上自己需要休息,這不妨礙別人的利益。
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當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而且也知道這是公平的,那麼就應該大膽而堅決地表達出來。
人的行為是受自己的思維方式支配的,如果你從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入手,那麼行為的改變就會容易得多,為人處事也會簡單得多。
4.警惕“社交恐怖症”
害羞,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正常焦慮現象,但如果這種焦慮持久而嚴重地幹擾了正常功能,則成為一種心理病態——社交焦慮障礙,即社交恐怖症。
休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政府機關工作。家人為他獲得來之不易的工作而欣喜,同學為他當上公務員投來羨慕的眼神,但這卻苦煞了休斯本人。原來休斯很怕別人注視自己,害怕與別人的眼睛對視,長期回避與人交往。在機關辦公室,一個四方辦公桌對麵坐著另一個同事,一抬頭很自然就與對方打照麵,同辦公室裏好幾個同事,整日抬頭不見低頭見。上班數月,休斯因無法適應和忍受痛苦而辭職。
像休斯這種在平常的職業場合感到明顯和持久的害怕,就屬於社交焦慮障礙。
社交焦慮障礙,西方國家資料調查其終身患病率為10%~13%,可見該病發病率之高。但社交焦慮障礙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甚至認為是害羞或性格問題,因為每個人均在社交或職業場合體驗過不同程度的害怕與焦慮,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家人、朋友,甚至醫生都認為這隻是一般性問題。
其實,社交焦慮障礙往往會導致嚴重的社交功能殘疾等問題。因為社交焦慮障礙大多數起病於少年青春期(13~19歲),使其在社交、教育與職業的發展階段受影響。
由於害怕和回避社交,學習機會與社會技能鍛煉的機會就會減少,工作、學業能力與社交生活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據門診臨床谘詢案例統計,社交恐怖症患者女性多於男性,未婚獨身、教育程度低、社會階層低及失業者居多。
社交焦慮障礙主要有以下表現:
①害怕被人注視與評論;
②認為別人能看出自己不自然的表情與窘態;
③預計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定或蔑視的;
④對害怕的場合采取回避或痛苦忍受;
⑤在害怕的場合常伴有臉紅、手抖、惡心或尿頻等軀體症狀。
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慢性疾病,病程較長,自發緩解的可能性小,僅有少數受過高等教育、起病年齡大和不合並其心理障礙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緩解可能性大一些,但社交焦慮障礙本身卻是能夠治療的心理疾患。
治療它,首先,要通過藥物以緩解對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緒和軀體症狀;其次,須結合認知治療糾正引起焦慮、緊張的錯誤認知以減輕期待性焦慮;再次,須進行行為脫敏和社會技能強化訓練以減少回避行為,協助其建立正常的社會交往行為。該項治療最好在心理治療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5.偏見是無形的軟刀
偏見是危害寬容品性的毒素。台灣的李家同先生講過一件親身經曆的事:
在紐約至波士頓的火車上,我發現我隔壁座位上的老先生是位盲人。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談起話來,一點困難也沒有,我還弄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給他喝。當時正值洛杉磯種族暴亂的時期,我們因此就談到了種族偏見的問題。
老先生告訴我,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傭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一起上過學。到北方念書,有次他被班上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竟然在請帖上注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嘩然,他還被係主任叫去罵了一頓。
他說:“有時碰到黑人店員,付錢的時候,他總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觸。”
我笑著問他:“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
他大笑起來:“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波士頓念研究生的時候,不幸遭遇了一次車禍,雖然大難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裏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他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
他說:“我最苦惱的是,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輔導員談這個問題,他也盡量開導我,我非常信賴他,什麼都告訴他,將他看成良師益友。有一天,那位輔導員告訴我,他本人就是黑人。從此以後,我的偏見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對方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隻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經毫無意義了。”
車快到波士頓,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月台上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我猛然發現他太太竟是一位滿頭銀發的黑人。
的確,偏見人人都會有,因為源於各自不同的出生環境和受教育的背景,源於各自不同的個性和生活價值取向。偏見限製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戴上了有色眼鏡,用一種先入為主的、僵化的觀念去看事和看人,結果必然是受到傷害。
偏見鑄就人們褊狹的單麵思維,使人們見木不見林;偏見是以人們自己的缺點,去強求他人,更改他人的弱點;偏見是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的武斷,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蠻橫。偏見是一把戕害他人的無形軟刀。《馬太福音》中說:“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麼能對你兄弟說,容我去掉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你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兄弟眼中的刺。”
以寫《新荒漠甘泉》著稱的考門夫人寫道:你有沒有注意到——
別人那樣做,叫做“笨手笨腳”;你那樣做,隻是“有點緊張”。
別人硬要那樣做,叫“冥頑不靈”;你自己硬要那樣做,卻是“意誌堅定”。別人不喜歡你的朋友,叫做“成見甚深”;你不喜歡他的朋友,卻是因為“觀人入微”。
別人花錢,叫做“奢侈浪費”;你若花錢,隻是“慷慨解囊”。
別人挑剔是“吹毛求疵”;你挑剔人家的毛病,隻是“入木三分”。
別人態度溫和,是因為“懦弱無能”;你若態度溫和,便成“文雅敦厚”。
別人動作大意,叫做“動作粗魯”;你若同樣行動,卻是“不拘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