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活躍氣氛的演講中,要有好的姿勢,要求身體不斷變化;而較平靜的講話中,身體絕對不要過於放鬆,以免顯得懶散,不要後仰或者兩腳過於分開。
9.要有明晰的思路和提綱
如果材料混亂地堆砌在一起,沒有任何層次,聽眾便不會對演講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演說在演講者頭腦中從頭至尾都應是有條不紊地形成一定的布局規劃。沒有這樣明確的提綱,聽眾很可能會感到不知所雲,結果丟掉了演說的主題。
聲音含混不清往往是演說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表明演說者還沒有具備合格的心理素質——還欠成熟的基本技巧和缺乏自信心。思路明確的人咬字、發音也往往是清晰的。當他具有一種使聽眾接受某一觀點的強烈願望時,他就會準確、有力地支配自己的發音器官。
要想完成一次出色的演說,僅憑紮實的口才還不能達到完美的地步,演講前的準備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這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準備工作在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講如戰爭,同樣也需要做好準備工作。
著名演講家布克·T·華盛頓認為:“除非一個演講者在內心探處深深感到有一個信息要表達,否則我就不相信他將演講。”這說明,演講首先要有演講的動機和需要。有了動機……需要,才會促使演講者認真醞釀,仔細琢磨。這個醞釀、琢磨的過程,就是演講最初的準備階段。那麼,演講要做哪些準備呢?
1.選題立意
一次成功的演講,離不開一個好的話題。選擇話題,首先必須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隻有熟悉,才能擁有大量的素材,才能具有自己切身的體會,因而也才能談得真切,講得深入……相反,如果選擇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則演講有可能是浮光掠影或者信口開河,以訛傳訛或弄虛作假。這不僅有損演講者的形象,也是對聽眾的不負責任。
選擇話題還必須考慮聽眾的興趣。在演講前,應了解自己的聽眾,掌握他們的思想水平……文化程度、職業狀況、興趣愛好等基本情況,抓住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對農民朋友談減輕農民負擔,對機關幹部論國內外時事政治,對大學生介紹就業形勢,就有可能切合他們的口味。如果對中老年人談追星族,對工人講解科學種田,談得再好恐怕也不受歡迎。
立意是指確定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演講應堅持鮮明的立場,闡述明確的觀點,其立場、觀點必須符合時代精神,符合曆史進步的方向。盤庚演說,力勸遷都,使衰敗的國勢一度中興;李大釗高聲歡呼“庶民的勝利”,點亮了茫茫黑夜中的共產主義之燈;亨利“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鼓舞著廣大民眾投入爭取自由與解放的鬥爭……這些演講的成功,究其原因首先在於其符合社會規律,追求客觀真理。相反,“雄辯”有如希特勒者,即便能夠得逞一時,也終將為曆史所唾棄。
選題立意後,演講者應給演講稿定一個恰當的題目。無論是文藝性的題目(如《揚起理想的風帆》,《和平鴿在藍天飛翔》),還是政論性的題目(如《掃蕩阿Q主義》,《抓住機遇,提高素質》),或是科學性的題目(如《一點與八億》),都必須文字簡潔,觀點明確,切忌冗長拖遝,含混不清,或蒼白無力,毫無新穎別致可言。
2.謀篇布局
演講稿屬於論說文範疇。根據演講稿的內容設計要求,演講應該將重心放在開頭、正文和結尾三個部分。
(1)開場白要引人入勝
開場白指的是演講開頭所說的話。英國有句諺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場成功,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為全篇演講定下基調。
下麵介紹幾種常見的開場白。
①直入式開場白。它開門見山,直接從演講的題目談起,引出演講的中心論題。例如,郭沫若的演講《科學的春天》是這樣開頭的:“親愛的同誌們!我們民族曆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②名言式開場白。名言、警句、詩歌、諺語等具有內涵豐富、節奏明快的特點,把它們作為演講的開頭,富有力量,引人深思。例如《團結就是力量》的開場白:“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團結就是力量》。”
③事例式開場白。以身旁真實的事例作為演講的開場白,親切可信,說服力強,易被聽眾接受。例如王惠平的演講詞《走自己的路》是這樣開頭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在唉聲歎氣:‘唉,現在是說話難,辦事難,做人更難!’難嗎?就現實生活來講,確實有些難。”這樣的開頭不僅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更為下文的展開作了鋪墊。
④原因式開場白。三言兩語介紹演講的緣由,然後順水推舟引出正文。這種開頭目的明確,使聽眾對演講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德西雷·約瑟夫·梅西埃加冕日的布道詞就用這種開頭:“親愛的兄弟姐妹們:我們早就該在這裏集合,慶祝我國獨立86周年了。”由此展開……號召人民團結起來,投入抗德鬥爭。
⑤抒情式開場白。這種開頭能營造一個情感氛圍,使聽眾迅速受到感染,被演講的內容所吸引。如湖北冬花的《走進曆史這條古巷》,其開頭極具抒情意味:“同學們:走進曆史係,你就走進了博大與恢宏,也走進了沉重與孤獨。你定是擁著浪漫的夢幻踏著青春的舞步而來的,而千萬年的風霜煙塵,千萬裏的滄海桑田,都積澱在你年輕的肩頭。”
⑥設問式開場白。設問式開頭可以製造懸念,促使聽眾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如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一開始就提出幾個問題:“我們這幾天慶祝戰勝,實在是熱鬧的很。可是戰勝的,究竟是哪一個?我們慶祝,究竟是為哪個慶祝?我老老實實講一句話,這回戰勝的,不是聯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新精神。”
此外還有故事式、說理式、讚美式、新聞式、道具式等多種開場白。不管哪種開場白,都必須能夠吸引聽眾,引出正文,切忌平淡乏味,廢話連篇。
(2)正文要跌宕起伏
演講的正文部分,必須要有明確的中心,並使整個演講圍繞它合乎邏輯地展開。為此,一方麵,正文部分要主次分明,層次井然,邏輯性強;另一方麵,又要圍繞重點,設法形成一到幾個高潮,造成一種波瀾起伏的氣勢。這樣既能使聽眾得到愉悅或享受,又能抓住聽眾的注意,使他們處於一種“欲罷不能”的良好的聽知狀態,從而讓演講順利地進行。
演講的正文,要做到條理清楚,波瀾起伏,關鍵是要安排好正文的結構。常見的正文結構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並列式。即把所要演講的幾個主要問題排列起來,一個一個地闡述。可以以時間為序……也可以以空間為序,還可以以問題的邏輯結構順序為序。這種方式,眉目清楚,形式整齊……便於聽眾理解與記憶。
②總分式。即先總的提出觀點或主張,然後分別加以闡述。或者反過來,先分別闡述問題,然後再歸納小結。在總分式結構中,分的部分,往往就是一個並列式結構。這種方式,在集中論述一個問題時,往往氣勢充沛,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③遞進式。即一層深入一層地闡明問題,逐步把道理講清楚。它可以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也可以由小及大,由少及多,要求既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又符合聽眾的認識規律……這種方式,往往思維嚴謹,結構縝密,具有較強的邏輯力量。
④對比式。即運用比較法闡明問題。它可以是正反對比,或新舊對比,也可以是時間對比,或空間對比,還可以是問題的性質與類型對比等等。這一方式便於突出正麵觀點或主要問題。
以上方式,最好是綜合使用。或以一種方式為主,其他為輔,或總體上使用某一種,局部使用另外幾種。
正文的構成,最忌諱平鋪直敘。其內容構成無論采用哪種方式,總的原則是,要疏密有致,一張一弛,扣人心弦。
(3)結尾要餘音繞梁
明代學者謝榛認為:“結局當如撞鍾,清音有餘。”好的結尾能重新掀起演講的高潮,極大地鼓舞聽眾,激起聽眾行動的願望,使聽眾與演講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演講的最終目的。常見的結尾方式有:
①呼籲式結尾。如古希臘德摩西尼的《斥腓力演說》是這樣結尾的:“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個時候我們也要為自己而戰鬥。辭令的靈魂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這種結尾有利於號召聽眾奮然而起,具有強烈的鼓動色彩。
②名言式結尾。如蔣昌健《性本善》的辯論總結陳詞中這樣結尾:“談到這裏,我不由地想起100多年前生活在柯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惟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以名言警句作為演講的結尾,內涵豐富,發人深思。
③總結式結尾。如鄧小平在《軍隊要整頓》的講話中是這樣結尾的:“希望我們總參謀部所有的幹部,本著這樣的精神團結起來,把工作做好。”這種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易於突出中心。
④展望式結尾。如韓健在的《在失敗麵前挺起胸膛》演講結尾為:“我深知,我將來可能敗得更慘,但我不怕,因為怕失敗的人永遠不會成功!”以展望未來結束演講,使人憧憬……餘韻深長。
結尾的方式還有很多,我們應該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來選擇。但無論何種方式,結尾切忌拖泥帶水,言不由衷,敷衍了事。
有人說,講究演講的開頭、正文和結尾,就是給“甜頭”。演講家說,你應該這樣安排你的“甜頭”,即“好的在前,更好的其次,最好的放在最後”。
與人相處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衝突,由此會產生各種矛盾,作為女性管理者更是如此,如何能有效而又不失風度的化解矛盾,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誰都難免會與陌生人發生意想不到的衝突。一旦發生,若忍氣吞聲,心裏不免憋氣;若是針尖對麥芒,又未免有失風度。那麼,女性管理者怎樣才能既不影響人際關係又不使自己心裏憋氣呢?
(1)綿裏藏針
與陌生人發生衝突時的情況有時比較複雜,而且往往是在公共場合下發生的。一旦發生……無論誰是誰非,若盲目地與之針鋒相對,都往往會加劇矛盾。這時“綿裏藏針”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鄧平到某市出差,晚上在下榻的賓館裏洗完澡出來時,一時興起唱起了歌,結果遭到一房客的無理謾罵:
“唱什麼?是在你自己家裏啊。”
鄧平自知理虧,於是她笑著說:“對不起!其實大家都一樣,我唱歌也隻不過像你剛才責問我那樣隨便,你說呢?”
鄧平的這種還擊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她既指出了自己的不對,又批評了對方的無理—
—對一個陌生人不講究方法地蠻橫指責。但由於她把批評的機鋒藏在含蓄的話中且態度溫和……
罵人者也不好再說什麼,從而化解了這場風波。
(2)換位體驗
遭到陌生人的冤枉指責時,如果反唇相譏,可能會引起爭吵,把事情弄糟。此時想方設法讓對方切身體會一下自己被冤枉的心情,使對方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心底服輸,從而達到“以退為進”的目的。
有一次周華在外出差時,由於火車上人多,車廂裏的走道堵塞了,以至許多人回不到自己的座位上。這時身後一位性格急躁的旅客朝她發火道:
“你快走啊!幹嗎堵在這裏?”
周華也正為前麵的人堵了自己的道而著急,聽了此話,不禁生氣,本來想拿“我比你還急呢”之類的話回敬他,但將心比心,我知道他也是著急,就禮貌地說:
“好,那就請您先走。”
不用說,這位旅客也走不過去。他看了周華一眼,不好意思地致歉道:
“對不起!錯怪您了。”
(3)巧用幽默
許多矛盾的發生是毫無道理的,隻是由於對方不肯熄火、過於糾纏才引起的。當碰上了這種矛盾時,若能夠見機行事,巧用“幽默”話語,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化解作用。
在公共汽車上,因急刹車一位男士打了個趔趄,腳踩在了一位穿著時髦的小姐的腳上,盡管他說了“對不起”,她還是怒衝衝地道:“德性!”
男士幽默地回答:“不是德性是慣性!”
男士運用這種方法還擊既解了氣,又讓這場無聊的爭端化解在笑談中——他的話語惹得周圍人哄然大笑,讓那位小姐自感沒趣地退出了“戰場”。
(4)以牙還牙
一些人欠缺文明意識,因而在公共場所既很隨便又態度蠻橫,跟這類人發生了衝突,講道理不但講不通,那就不要招惹他,而要在適當的時候找一個與對方相類似的做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朵朵在火車上與一青年座位相鄰,青年人不顧車內“禁止吸煙”的警告,老是一根接一根地抽,使周圍的人都很反感。朵朵看到別人勸青年人反而遭到對方的無禮時,自知不能硬碰硬。於是在別人因受不了煙味而離開到其他地方去時,拿出榴蓮吃了起來,立時,榴蓮的怪味彌漫了整個車廂,這下該青年受不了了,他怒氣衝衝地責問朵朵:
“你怎麼能隨便在公共場所吃這種臭烘烘的東西呢?”
朵朵意味深長地自責道:
“我真該死,光想著自己舒服,竟忘了為他人著想,到處惹是生非。”
並邊說邊把榴蓮扔出窗外。年輕人這才想到朵朵是因不滿自己抽煙才這樣做的,嘴裏雖然沒說什麼,心裏卻訕訕的,於是便伺機把煙掐了。
“城府”常常指一個人心機深藏不露,不可捉摸,不那麼“光明磊落”。這個詞大體帶有些貶意。
但是我們要說的“城府”,決不僅僅是一個消極、負麵的東西,而有著它積極而微妙的意義,成為許多人領導和管理下屬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藝術。
“城府”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距離感”。有些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決策,涉及關鍵的人事變動,對各種人的評判、利益關係的變動等敏感要害,領導者永遠要深藏於心,深思熟慮,而不要隨便表露出來。
因為領導處於各種利益、各種矛盾的焦點上,若想實現自己的某些目的和計劃,有時就必須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機不被看破。如果下屬很容易就揣摸到上司的心理,他就很可能利用之,以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從而危及或破壞上司意圖的實現。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增加與下屬的距離,減少接觸,使自己保持一種神秘莫測的狀態。
深藏不露,還可避免別人鑽空子。
無論何人,隻要在社會上混過一段時間,便多少練就察顏觀色的本事,如果是一個願意把自己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下屬的上司,就可能有這樣的下屬,他們根據上司的喜怒哀樂來調整與其相處的方式,並進而順著上司的喜怒哀樂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上司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誌受到了別人的掌控。如果上司的喜怒哀樂表達失當,有時會召來無端之禍。因此,高明的掌權者一般都不隨便表現這些情緒,以免被人窺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越是精於領導術的人,城府便越深。
不露喜怒哀樂,不說出心裏話,等於是藏在暗處,看別人表現一切,而自己決不表態,以免別人的表白受自己的態度左右,然後才好充分掌握真情實況,作出應對決斷。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屢次被項羽打敗,兵困滎陽,處境危在旦夕。而正在這時,劉邦的部下韓信在北線卻捷報頻傳,攻占了齊國。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韓信的政治野心也膨脹起來。他派人麵見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代理)齊王。劉邦一聽,便怒不可遏,對前來送信的信使大聲斥責。張良正坐在劉邦身邊,急忙用腳輕輕踢了劉邦一下,附耳說道:“漢軍剛剛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否則將會產生意外之變”。劉邦立即心領神會,感到前言有失,便話鋒一轉,反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候,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劉邦原本愛罵人,這一罵不足為怪,況且前後兩語銜接不錯,竟也沒露出什麼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