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所在地之間幸福感的差異可能是社會結構和教養方式的差別引起的。農村具有農業社會的結構特質,兒童的教養強調依賴與服從;城市具有工業社會的特質,對於兒童的教養更多強調獨立和自賴(楊國樞,1982)。因此,農村青少年體驗的自由滿意度低於城市學生。農村生活條件艱苦、文化精神生活貧乏,使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體驗了較高的負性情感的頻率,城鄉學生成長環境及其社會互動方式的差異,使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體驗了更少的友誼滿意度。
青少年學生的性別對幸福感沒有影響,男女生的幸福感沒有差異。相對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明確社會分工,作為“半邊天”的女性在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今女性在就業和其他方麵的機會已經和男性沒有差別,女性已經作為獨立自主的主體出現,不再依附於男性。就女生而言,她們尚未走向社會,即使社會現實中男女地位有差異,她們還沒有感性認識。因此,其幸福感與男生沒有差別。
三、人格影響幸福感的認知機製
中國有句俗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恰當地闡釋了社會比較對幸福感的影響,即向下比較是自我增強的,向上比較是自我威脅的。為驗證該觀點,筆者在能力比較、關係比較和生活適應背景中探討了人格、社會比較和幸福感的關係。結果,在能力比較和生活適應背景中,社會比較充當了神經質人格影響幸福感的中介變量。但與不同生活階段參照點的比較具有不同的效應。
當參照點與個體現在的情況相似時,向下比較提升了幸福感,向上比較降低了幸福感。當參照點與個體未來的情況相似時,向上比較會增強幸福感,向下比較會降低幸福感。當參照點處在個體現在的生活階段時,向下比較是自我增強的,因為它可以使個體感受到自己的優勢;向上比較是自我威脅的,因為它可以使個體感受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當參照點處在個體未來的生活階段時,代表了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向上比較可以給人們希望和信心,向下比較將使人們體驗到威脅。比較方向與幸福感並沒有固定的聯係,兩種比較方向同時對幸福感具有正麵和負麵影響。根據對幸福感不同的影響效應,我們可以更精確地把社會比較界定為有利的社會比較(現在的向下比較和未來的向上比較)和不利的社會比較(現在的向上比較和未來的向下比較)。同樣的社會比較方向對不同人格特質者的幸福感帶來不同影響。高神經質者對社會比較信息似乎更為敏感,更能從不利的比較中受益,更能從有利的社會比較中受到威脅。低神經質者既能從有利的社會比較中受益,又能避免不利的社會比較的危害。對內、外傾被試而言,情況有所不同,外傾者對社會比較信息的反映類似於低神經質者,內傾者情況更為特殊,向上和向下比較均使其受到傷害,降低幸福感。
外傾、低神經質者的幸福感水平高,可視為快樂者;內傾、高神經質者幸福感水平低,可視為不快樂者。對於社會比較信息,快樂者會以一種維持甚至提升其幸福感和自我觀念的方式作出反應,不快樂者會以一種堅持甚至增進其不快樂的方式作出反應。這種社會比較方式的差異源於他們的自我觀念的差異:外傾、低神經質者具有積極的自我觀念,具有內在的穩定的標準,較少依賴社會比較信息來評價自己,因此幸福感較少受到影響;內傾、高神經質者具有不穩定的甚至是消極的自我觀念,更加依賴不利的社會比較信息來評價自己。因此,社會比較尤其是不利的社會比較對其幸福感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