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地”建國:中東進入“後美國時代”(1 / 1)

“基地”建國:中東進入“後美國時代”

觀察

作者:鄒珊

伊拉克重鎮費盧傑的遜尼派反政府武裝人員正在加緊完成對該地區的控製

1月4日,“基地”組織在伊拉克重鎮費盧傑宣布建立“伊斯蘭酋長國”(ISIS)。數月來,該組織正在穩步收緊對費盧傑所在的安巴爾省的控製,目的是建立一個橫跨伊拉克、敘利亞邊境的遜尼派穆斯林國家。該省首府拉馬迪受此影響也發生激戰。

目標為何鎖定安巴爾?因為這是一個遜尼派穆斯林占主導地位的省份。薩達姆倒台後,因感到被以什葉派為主的馬利基政府排除在了權力之外,遜尼派十分不滿。同時,由於與敘利亞、約旦和沙特接壤,當地不僅聚集了大量與“基地”組織相關的恐怖分子,還成為他們深入伊拉克腹地的通道。過去的一年裏,遜尼派民眾與政府爭端不休,“基地”組織便利用這種情緒在這裏建立了分支組織。去年的12月30日,在伊政府拆除拉馬迪附近的遜尼派反政府抗議營地後,他們大舉入駐安巴爾,趁勢擴大影響。

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布特(Max Boot)看來,馬利基應對此承擔重要責任,他說:“馬利基對付遜尼派穆斯林的做法十分短視,他對‘安巴爾覺醒運動’(自發對抗‘基地’的當地民間組織)置之不理,也增加了亂局形成的可能性。”

第二次伊戰期間,安巴爾曾是美軍的重要戰場。2006年,美軍曾說服甚至收買當地的遜尼部落去對付其派別內的強硬分子,結果非常成功。但遜尼派的命運卻從此急轉直下。2011年,隨著美軍撤離,伊拉克教派矛盾立刻凸顯:遜尼派官員被逮捕,時任副總統的遜尼派領導人哈希米因此流亡海外。可美國卻沒有設法阻止事態惡化,反而開始向新政府提供軍事援助。“2011年後,奧巴馬並未下工夫保持在伊駐軍,也就無法左右伊拉克的局麵。尤其是美國駐巴格達大使希爾,他對伊拉克的政治變化持袖手旁觀的態度。”布特說。

加拿大全球研究中心的納讚羅亞(Mahdi Nazemroaya)告訴本刊:“眼下,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那些占領費盧傑的民兵在敘利亞境內也得到了來自美國的武器和經濟援助。其力量的壯大,其實離不開美方的支持與縱容,但伊拉克的安保和軍事能力卻在上一場伊戰中已經被美國破壞了。”這恰如《波士頓環球報》的評論:“一個後美國時代的中東出現了,在這裏,沒有任何一方有權力或者有意願來遏製該地區的宗派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