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封鎖曼穀”:衝突調解機製何時建立(1 / 1)

“封鎖曼穀”:衝突調解機製何時建立

觀察

作者:鄒珊

1月13日,由泰國反政府組織領導的“封鎖曼穀”行動正式拉開序幕。反對派瞄準了該市主要交通樞紐以及國家通信、衛星和廣播總部,試圖以阻斷交通和掐斷通信的方式致使政府癱瘓、阻止選舉,最終實現讓總理英拉下台的目的。

據泰國商會大學預測,若“封城”再持續兩周,泰國經濟將因此遭受約400億泰銖(約合12億美元)的直接損失,約為泰國GDP的0.2%。泰銖持續貶值,創下2010年以來的新低。但反對派領袖素貼卻絲毫沒有收手之意。他宣稱,就算英拉辭職或解散下議院也不會善罷甘休,並發誓要根除“他信體製”。泰國輿論對其態度充滿狐疑。泰國《民族報》和《曼穀郵報》認為素貼“毫無章法”,不知他究竟要怎樣才會滿意。“素貼非常強硬。他有‘保皇派’撐腰,一直寄希望於法庭和軍隊都支持他。我認為他不會接受2月大選。”泰國清邁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錢伯斯(Paul Chambers)這樣告訴本刊記者。

“示威者越發暴力且具進攻性的手段體現了他們的強硬本質,這並非好兆頭。”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庫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分析說。“示威的目標在於破壞民主進程。反對派旨在創造一個犧牲大多數人來保護少數人利益的政治係統。兩個黨派極端對立,這預示著更多的政治暴行即將出現,並有可能醞釀為下一場政變的理由。但政變並不能彌合社會的基本分裂或解決政治危機。2006年就是如此,這次能有什麼不同?”美國西蒙斯學院東南亞政治學教授阿布紮(Zachary Abuza)這樣對本刊說。其實,許多國家在民主轉型期間都有過相似經曆。那麼,為何泰國的政治衝突會頻頻發生,且軍事政變也多於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

“泰國雖為君主立憲製,但運作方式卻名不副實,君主的權限定義並不清晰。”庫蘭齊克告訴本刊,泰國政治矛盾的幹預向來是由一兩個頂級政治人物所操控的。這意味著,該國在政治運作中缺少一種有力的“衝突調解機製”。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起可靠的司法係統以及用於監督選舉、解決潛在選舉舞弊的信任體製,使這套穩定且理性的係統成為國家政治的依托。“不過,日前軍方拒絕了素貼要求與其合力向英拉政府施壓的請求,這是個積極的信號。”庫蘭齊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