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世紀南海風雲(三):70年代篇(1 / 3)

20世紀南海風雲(三):70年代篇

泛讀地帶

作者:郭淵

20世紀70年代,南海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美蘇在南海地區展開激烈爭奪。伴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美國對南海問題采取“中立”態度,而蘇聯此時則支持越南推行地區霸權主義,借以擴大自己在印度支那的勢力範圍,開始幹涉中國捍衛南海主權的行動。在此背景下,菲律賓、南越當局、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強占南海島礁、瓜分海域、掠奪資源,南海問題凸顯。中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舉措,以維護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最大限度地捍衛中國海洋權益。

區域內外國家的南海政策及對我南海權益的踐踏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中美關係正常化進而結成準戰略同盟共同應對蘇聯擴張,美國在東南亞的擴張放緩,中國東南海上安全環境有所改善,為中國解決近海安全問題提供了戰略機遇。美國對南海主權歸屬采取“中立”態度,隻要符合其與蘇聯爭霸的總戰略,南海主權屬於誰家都不重要。1974年,中國與美國盟友南越在西沙群島發生衝突,盡管南越當局一再請求美國幹預,美國卻無動於衷。其後南越出兵侵占南沙部分島礁時,美國也表示希望“那個地區所有這些衝突的要求得到和平解決”。不過仍應看到,中美關係的改善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東南、南部海疆安全壓力,但是依靠太平洋軍事同盟體係和台灣問題製衡中國並擠壓中國的海洋戰略空間,仍然是美國對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60年代中後期,蘇聯意欲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確立海上優勢,東南亞遂成為連接蘇聯遠東與歐洲兩翼的樞紐。70年代美國退出越南後,蘇聯加強了對越南的滲透,獲得使用越南金蘭灣、峴港、邊和、新山一和柬埔寨金邊、磅遜港等海空軍基地的權利,將其在西太平洋的前哨由海參崴南移2000多海裏。蘇聯勢力不斷向東南亞地區延伸,擠壓中國南部地緣戰略空間。為了換取越南的支持,1974年初我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後,蘇聯一反以前承認我南海諸島主權的態度,攻擊中國“無視許多國家,包括越、菲、印尼和馬來西亞都申明自己對這些島嶼的權利”,竟說中國“覬覦幾乎所有鄰國的土地以及南中國海島嶼”。70年代末期中越邊境戰爭之際,蘇聯為了給越南當局打氣,同時也為了防止中國軍隊在越南南部登陸,派出以“明斯克”號為首的航母作戰編隊取道南中國海,“訪問”越南港口。

在美、蘇的默許和支持下,東南亞某些國家對中國南海諸島的侵略變本加厲。在60~70年代,菲律賓是侵占中國南海島礁較多的國家。1971年7月,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聲稱,南沙群島是“有爭議”島嶼,並說菲認為這些島嶼不屬於任何國家,對這些島嶼的“占領是決定性的因素,占領就是控製”。在此前後,菲政府相繼派遣軍隊占領南沙中業島、馬歡島等島嶼。1978年菲律賓公然將所占島礁命名為“卡拉延群島”,並宣布這些島礁屬於其專屬經濟區,其與巴拉望島之間的水域為獨立水域,不允許外國船隻進入。同時菲還不斷加強在南沙所占島礁的軍事力量、進一步占領南沙雙黃沙洲(後將其易名“帕塔格島”),還積極尋求美國的軍事支持。

南越當局為侵占西沙、南沙群島處心積慮,采取武裝侵占、行政命令等手段,對兩群島進行所謂“管理”。1971年9月,南越當局悍然宣布將南威、太平等10多個島嶼劃歸其福綏省紅土郡福海鄉。1974年1月,南越軍隊侵占永樂群島的金銀島、甘泉島,並公然取下中國國旗。中國南海漁民和民兵同南越侵略軍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說理鬥爭,我外交部多次進行嚴正外交抗議。但是南越當局錯誤估計形勢,挑起雙方海上衝突,終被擊潰,被趕出西沙群島和海域。

在西沙之戰前,越南尊重曆史事實,承認中國對西沙、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但在1975年實現統一前後,越南卻背信棄義,出兵強占我南海島礁。西沙之戰結束後不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駐北京代表表示,“領土主權問題對於每一個民族來說都是一項神聖事業,對於曆史遺留下來的領土爭議之類的複雜問題應謹慎處理”。這預示著中越之間在南海問題上出現了裂痕。1975年4月,越南在解放西貢前夕,“解放”了南沙群島六個島礁,繼而在國內外大造輿論,宣傳西沙、南沙群島是越南領土。1975年底,越南公然把西沙、南沙群島劃入越南版圖,並在南沙群島開采磷礦,同時還在所占島礁上加強軍事設施,修建簡易機場。1977年5月,越南政府發布《關於鄰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聲明》,對南海海域提出廣泛的領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