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
為了這一終極目標,穀歌已經開始不遺餘力地做好相關準備。除了技術和商業之外,穀歌真正擔憂的是國內法律和國際規則將限製其不斷滲透,阻止其獲取關鍵的數據來源。因此,穀歌開始在美國內部展開廣泛的政治遊說活動,要求並勸說美國政府采取有利於其商業戰略的內政、外交政策。
雖然穀歌公司一貫標榜其“非政治性”和“不作惡”,但一些線索表明,穀歌已經成為華盛頓最為活躍的說客之一。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披露,從2012年以來,穀歌公司及其雇用的政治遊說公司已經成為華盛頓遊說界的“龍頭老大”。相對於傳統的遊說集團,穀歌做得更為隱蔽、巧妙,開創了一些別具一格的遊說方式。例如,穀歌暗地裏資助了華盛頓多所大學的互聯網興趣小組,在校園裏頻繁召開關於互聯網法律問題的學術討論會,並且邀請國會議員或政府官員參加。這些活動製造出了一種美國民眾關注互聯網問題、希望政府減少對互聯網監管介入的氛圍,“不經意”地對美國政界施加了壓力。穀歌的遊說方式還包括在美國多家智庫舉行“午餐會”,不斷向美戰略界傳遞其政策主張;向超過140家美國商會提供資助,借助其影響美國政府與國會;利用其高管與在任高官與議員的私人關係向其傳遞意見等。2012年和2013年,穀歌已超越通用電氣成為在政治遊說方麵投資最多的美國公司,而在2003年,穀歌在這方麵的排名還在200位以外。在直接提供政治捐款上,穀歌也緊逼微軟,在美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二。
穀歌的一些建議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采納,甚至有一些與美國當前推動的政策“不謀而合”。2010年的“穀歌中國事件”成為希拉裏·克林頓國務卿發表關於“互聯網自由”講話的重要契機,穀歌公司本身也一直是美國“互聯網自由”等網絡戰略和國際規則設計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它不僅為該戰略提供大量經費,也提供了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和相關服務。在克林頓國務卿力推“公民社會2.0計劃”時,穀歌派出大量技術培訓人員參與該計劃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培訓營”,教授當地的青年人使用互聯網技術躲避“政府的監管和追蹤”。在2011年卸任穀歌首席執行官後,穀歌董事長施密特成為美國互聯網戰略不掛名的“大使”。2013年,施密特出人意料地出訪朝鮮,並當麵勸說朝鮮領導人開放互聯網。2014年,施密特出版了新書,書中大肆抨擊中國的互聯網政策。
壟斷,卻不被反壟斷
在眾多美國互聯網巨頭中,穀歌最有希望能夠“一統江湖”。在手機領域,穀歌已在用戶上遙遙領先蘋果公司,穀歌研發的免費電腦操作係統也在使微軟感受壓力,隻有“臉譜”還在社交領域暫時領先,但穀歌卻在不斷擠占“臉譜”的廣告收入。從一些指標上看,穀歌已經是互聯網行業的王者。據統計,穀歌的流量已占到全球互聯網流量的40%,每天查詢點擊率達到33億次,其安卓係統的用戶已占到全球手機用戶的近80%。過去一年中,穀歌的市值增加了1300億美元達到40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蘋果公司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公司。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穀歌毫無疑問已成為全球互聯網領域的壟斷者之一,其壟斷程度甚至不亞於當年的微軟。但是,穀歌卻少有遭受反壟斷的麻煩。2013年,美國執法機構在經過嚴密調查後,甚至“未能發現”穀歌排擠其他競爭者的證據。免費成為穀歌躲避這一係列監管的護身符,也是穀歌擊敗其競爭者的最大優勢。但是,如果一旦世界上已經沒有互聯網公司能對穀歌產生威脅,一旦穀歌的服務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到時候還有誰能夠阻止它作惡呢?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