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自成東征寇山西,周遇吉奇謀拒順逆(2 / 3)

遇吉回至自己官邸心中鬱悶萬分,其子伯明其時年方十五,見父悶悶不樂,即上請來行禮問安。

那伯明生得英俊瀟灑,天資亦甚高,且精通四書五經與古今史略得失,亦從其父處習得一身好武藝,見者無不讚其少年英才。

當時遇吉見了伯明,乃問道:“你不在書房中好好讀書,出來作甚麼?”

伯明道:“國家危亡之際,詩書讀得再多又有何用?此時正是當效漢之班超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之時也!”

遇吉異其言,乃佯怒喝斥道:“小兒何得胡言!汝這些話是何處聽來?係是甚人所教?不讀書如何中得舉?不中舉如何做得官?不做官如何報得國?”

伯明道:“科場中舉隻做得文官,父親豈不聞古人言: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治世須靠文官,亂世當靠武將也,兒以為:治世當為文官理政報國,亂世當為武將定亂效力!如此方不負天生八尺之軀!

遇吉聞言,轉顏為喜問道:“然汝此時尚少,何得便言八尺之軀作武將效力?”

伯明正色道:“先朝嘉靖時大將戚繼光將軍少年時便言:“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孩兒此時亦少年也,自信不亞於戚將軍!”

遇吉聽了大笑道:“真狂傲子也,汝自比於戚將軍並言不亞,真不知當世孰人狂傲可過汝,然汝少年便立此大誌,如此方不愧為我周家子孫也,吾日後大誌事業,便當由汝繼承了!”

言罷,以手搭伯明肩道:“走,見你母親去。”

二人遂齊入內屋中,隻見夫人劉氏正在縫裁衣裳,見了二人即起身相迎,問道:“相公回來了,不知援救退敵之軍可曾來了麼?”

遇吉轉身看她與伯明,長歎一聲道:“夫人莫問了,速速與孩兒收拾東西,吾當引軍與賊軍交戰引其主力,再遣人從偏僻之處護送你們出關,你們出關後便立刻南下福建去罷,莫再回來了。”

伯明聞言問道:“如此,父親將何往?”

遇吉道:“某身為大明總兵,誓當與寧武關共存亡!今你等往南方,便可為周家留存一脈之血,周家有後,我也算是略盡孝宜,可對的起列祖列宗了!”

劉夫夫聞言大驚,急拉伯明同跪下道:“妾與孩兒願與夫君同為國死,不願瓦全而生!”

遇吉怒道:“莫再多言!速去!”

伯明道:“父親請再聽一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今城中眾將士豈無家室邪?然獨父親送家室出城生之,豈不使將士百姓心生不平之心?爭欲送家室出城?若如此則全城不能一心也,此時若不全城一心,豈不危矣?故父親今所為是非全忠也,豈不使英傑笑之?況報國非父親一人之是,孩兒、母親,天下人!亦有任也!今願舍死以全一門之忠!”

劉氏言道:“夫君,孩兒所言是也,周家雖不能如至孝之門,但能全忠,亦無愧於後世!”

遇吉聽了二人之語,大笑道:“好!好!有如此子,如此妻,全一門烈名,夫複又何求焉!我等便與城共死,吾無憾也!”

再言李自成築圍久守,亦不時派兵攻之,皆因周遇吉防守嚴密,被迫而退,幾日下來又折了千餘人,劈山炮又不見調到,自成因此煩悶不已,這日自成思略再三,便命宣牛金星等入帳商議撤軍之事。

丞相牛金星大驚道:“大軍至此,何故撤軍耶?”

李自成道:“周遇吉拒關死守,我兵久不能勝,已疲甚矣,況寧武關後諸鎮,俱有重兵,及江南勤王之師亦或將至,若來救援兵於東、南兩路齊攻,我兵如何能當,不如早日回長安休整,伺機再攻亦是不遲?”

軍師宋獻策道:“陛下多慮也,寧武關後諸鎮總兵俱庸才也,隻會觀望形勢,彼畏我兵勢之盛,必不敢來救,至於江南,則有八大王張獻忠牽製,勤王之師必不得速至,我兵此時氣勢正盛,若不乘此大好之時速取北京,日後機會不知在何日矣,望陛下止退兵之議。”

謀士李岩道:“陛下,宋軍師之言是也,量寧武關中兵馬最多不過一萬,我兵二十倍於敵,彼不過憑城頑抗,何可懼也?天長日久他等不過坐以待斃,況幾日後隻要劈山炮至,量這小小關隘之城必不可擋,城牆一破,城內殘兵豈是我大順軍對手?待此關破後,直通北京之路再無險要與有名之將阻當,我等便能直搗明都!故陛下決不可退兵也!”

李自成聽了“直搗明都”四字,頓時精神振奮,激言道:“二位先生所言是也!朕險些因一時之挫而自誤大順江山,今朕意決矣,此番東征不下北京,便誓不踏西返之路一步!”

宋獻策、劉宗敏、李岩都齊道:“陛下所至乃天命至,孰敢逆天?此番明朝江山必屬大順!”

唯牛金星聽著李自成話中的“西返”二字,以為不吉,心中隱隱擔憂起來。

這時忽有一傳令官入帳稟報:“寧武關有使前來。”

自成笑而戲言道:“莫非懼而來降乎?”

劉宗敏恨道:“管他作甚,恐怕又使奸計!望皇上斬這賊使,略泄臣心中之忿!”

牛金星、宋獻策、李岩皆道:“不可如此,我大順天朝豈可因忿失儀而遭天下人疑,且見一見,若有甚狂妄言事,再斬不遲。”

自成稱是,便命宣進,來人入帳跪下,參拜李自成畢,自稱是周遇吉家將,為傳遞周遇吉密信而來。

言畢,那人急遞上密信道:“陛下,我家將軍為這一城生靈性命,情願歸順大順朝,隻是城中有幾個愚忠不知輕重者誓不肯降,將軍因多年情義,不願火並相傷,亦怕殃及百姓,故來請降,今夜子時開關放大軍入城,想天兵入城,他等為顧自己家眷必肯歸降,為此將軍教我來遞此信,以為見證。”

李自成聽了,將信將疑,便打開那封信看,隻見上寫道:

明山西總兵周遇吉謹參大順皇帝陛下,遇吉自幼誦聖賢之書,立誓以忠義為先,仁孝為本,因不曉天道輪回,乃愚至不知天命之所在而抗之,遇吉本欲身殉明社,以死報國,然見城中生靈是屬無辜,故仍癡望待援以求保全,不料竟不可得,乃深感明祚將傾,前負隅頑抗傷損天兵與權將軍,實遇吉大罪也,遇吉觀天象、見人言皆顯順將代明而立,遇吉又見各處人心向順言:迎闖王,深感不能逆天,故願歸降,然遇吉部下執拗之輩甚多,皆不願從,遇吉與彼等同袍從軍多年,亦有深情不願傷他等,望陛下諒而恕之,兼恐天兵入城,而逆者頑抗,戰之傷及百姓,故遇吉欲於今夜子時開城請陛下入,欲逆者見天兵已入城,頑抗之意必瀉而降,如此既可免天兵再廝殺勞碌,又可免得誤傷百姓,乃至妙也,望陛下允之,臣周遇吉頓首再拜。

大順永昌元年x月x日

李自成看了信中言語恭順,心中大喜,哈哈大笑一陣,便命準備龍袍禦駕,待子時入城用。

牛、宋、李麵麵相覷不知何故,劉宗敏卻奈不得,即問道:“闖王,不知那周賊說些甚麼東西?”

李自成聽了,斥道:“甚麼闖王?朕現是大順皇帝!還有!誰教你稱周將軍為賊的?他馬上便是朕的大將!朕要封他作兵馬大元帥!使他為朕征戰天下!”

言罷,將信遞與牛金星道:“丞相傳看。”

接著又在帳內來回踱步,拍掌喜笑念道:“周遇吉勇略忠義,於朕所見所聞的人中,怕隻有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等可與之並論了,朕今得他,何愁不能橫掃天下!”

牛金星將信看畢,又傳與李岩、宋獻策、劉宗敏等看。劉宗敏兩番受挫於周遇吉,心中深恨,今又聽李自成言待周遇吉歸降便封為“兵馬大元帥”官位在已“權將軍”之上,心中頓時惶恐不忿之感交集,乃大嚷道:“皇上休信這賊!定是奸計!要賺皇上入關,關門打狗!”

自成聽劉宗敏將他比作狗,頓時大怒,斥道:“你休要胡言!因妒意讒佞於朕!欲使朕棄忠義不用!朕豈似崇禎昏庸?若不念你初時不懼危勢,誓死相從,今必重懲!”

李岩、宋獻策二人道:“陛下息怒,周遇吉來降固是大喜之事,然此人愫多詐謀,陛下不可輕信其言,置抵防不顧也!縱今夜真要入城,陛下也不可以身犯險,當使人先領兵入之,若見無事,陛下禦駕再隨入不遲,望陛下從我等衷言!”

李自成喝道:“你等真個多疑!彼以誠待朕獻降,我亦當以誠待之,不疑於他,方可獲其忠朕之心,若我今先示疑於他,遇吉必懼我不見信於他,恐我害之,而日日對朕懷驚懼之心,若這般,朕日後如何仗他忠勇為朕征伐天下!朕意決也!今夜子時朕禦先入,爾等隨後,無多言!汝等退去!”

劉、李、宋等見自成堅執,怒而不從,無奈隻得一齊出帳,到了帳外,李岩暗問牛金星道:“丞相見識甚淵,豈不知萬金之軀不可以身犯險之理?今周遇吉之降是真心假意尚不知曉,豈可輕信而進?丞相方才為何不出言上諫陛下試險之舉?”

牛金星道:“逆鱗不可拂,天威不可拒,上意如此,我有何法?方才我縱出言,怕亦隻可得陛下斥爾!李先生莫言了,陛下天命在身,有百靈相助,自然無事的。”

李岩聽了,呆看牛金星半晌,良久,長歎一聲,對牛金星作一揖而去。

到了夜半子時,李自成換了龍袍,帶了冠冕,坐上禦駕,點一千精兵護送在前,牛金星,李岩、宋獻策等領二千精兵隨後,劉宗敏留守大營。

至寧武關北,果見城門大開,城上漆黑一片,李自成大喜,便命先悄聲入去,到關內再鳴鑼擊鼓喝道,教周遇吉迎教駕。

順帝駕發行入關中,自成正要下令鳴鑼,攸的隻聽一聲炮響,城上轟的降下一道粗鐵柵門,將李自成的一千人馬與牛、李、宋等三千人馬隔作兩段,城中西、東、南麵各一隊人馬殺來,人聲鼎沸,城上亦是燈火齊明,隻聽得一片聲大喊:活捉闖賊!活捉闖賊!自成大驚,情知中計,急命軍士砍開鐵柵衝出,卻不料那鐵柵乃精鐵所製,刀砍斧劈痕無有,自成急複教搬推開來,一時卻哪裏推的動,城上亂箭早攢下來,射死順軍無數,自成急切無法,驚惶不已,急命身邊人馬擋住城內衝來之軍,又叫外頭用火化開鐵柵門,牛、李、宋還未及奉詔動手,早聽得東西各有炮響,每邊各有一隊大明騎兵殺來,牛、李、宋懼駭欲死,無暇顧及自成,慌命二千人將他三人環圍護住抵戰,方保得三人暫且無事。

這時蒼穹忽然風起雲湧,雷聲滾滾,極似天譴惡人之征兆一般。

李自成見了駭懼萬分,驚惱不已,城中明軍早將李自成圍住殺來,周遇吉手挺鋼槍當先疾衝,大喝:“偽順闖賊,今日上天誅汝!不速速自縛,更欲何為!”當時明兵士氣甚盛,一時凶狠無比,順軍被殺者甚眾。

自成見了心中大恨,拔劍指天,不甘大喝道:“天也!天也!真要亡我李自成乎?若真如此!昔日在潼關,我大敗於孫傳庭手,隻剩一十八騎,那時何不使孫傳庭擒殺我,也算全我梟名!今偏偏在我事業隆上之際,成功在前之時,以此劫覆我!我空有二十萬大軍,卻因一門之隔使死詭詐匹夫之手,後世人必恥笑我為無能之輩!真好可恨!天也!天也!何捉弄人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