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遇吉早已衝到,自成身邊幾個忠心兵士急上前頂住,以身護之,李自成見了愈恨,淚流滿麵,將劍橫於頸上,正要自盡。
這時隻聽轟隆一聲,一道閃電劈下,照李自成頭頂而來,遇吉見了大喜,心想:上天終要為大明除害了!故手中槍略停,慢了下來,不再往前衝,隻等天雷將李自成劈作焦炭。
不料那道雷正從李自成頭頂過去,正中城門邊那道鐵柵門,將那鐵門劈的粉碎,自成見了大喜,急棄了劍,驅馬率順軍衝出城去。
遇吉大怒,策馬疾趕,命全軍齊喝,大聲下令城外之軍阻住順軍,一時明軍奮勇擋住,順軍複被擋住,重陷危境。
遇吉趕上李自成,把槍逼住切齒咆哮道:“狗賊!哪逃!今日就算天留汝命不誅,我逆天而行亦要殺汝!”
喝罷,把槍便刺,自成急翻身,一下子摔下馬來,方才險險避過,遇吉愈怒,複疾刺,李自成急竄滾避過,遇吉槍刺來,自成便在地上去來亂滾以躲,遇吉一時倒也刺他不著,隻是李自成在地上這陣亂滾,早弄的一身土塵,灰頭垢麵,龍袍早成了一堆破黃布條,頭上紫龍金冠彎在一邊,破成兩半,哪有半點皇帝樣子。
正是:
帝王威儀蕩無存,
渾似優伶份乞人。
畢竟蕩寇無龍氣,
唯隻天命暫其身。
自成在地滾時,見旁有樸刀一把,急扯過來,招架遇吉鋼槍,卻哪裏戰的過?隻得用力將刀望遇吉麵上一貫,回身便逃,遇吉怒甚,將槍照李自成後心飛掣去,眼看李自成便要斃命。
隻聽“當”一聲,不知何處又飛來一條鋼槍,正碰著遇吉鋼槍,雙槍相擊,火花激迸,又各自彈回,遇吉接回槍看時,隻見對麵接槍者乃是一虎麵將軍,威風凜凜,李自成見了大喜,急叫:“製將軍救駕!”
來者正是李自成妻弟,大順製將軍高一功。
原來高一功這夜正運劈山炮到,聽聞李自成犯險入關,大吃一驚,急忙領軍衝入來救,這時正好到此,見順帝危急,便出手相救。
當下高一功橫槍立馬道:“陛下先去,臣來當他!”
周遇吉見了,急傳令兩翼裹住順軍,莫使逃走!
此時天上忽起一陣怪風,夾雹帶雪,隻望明軍陣中刮來,眾明軍頓時恐慌不已,四散奔逃,大潰無形。
周遇吉見之,默然一頓,略片時即暴吼一聲,雙眼通紅,麵目猙獰,挺槍獨騎向李自成追去,高一功橫槍不動,待遇吉馬從旁過時,他竟將槍往下照遇吉馬腿上狠掃,頓時那馬前蹄雙折,將遇吉掀下馬來。
周遇吉隻一個翻身立起,怒喝一聲,直撞過來,高一功亦跳下馬來,提槍與其步鬥,二人你來我往,攪鬥起來,兩條鋼槍襯出寒光閃閃,映在一處。
正是:
蛟虯相迸橫流激,
蒼雲突獰碧海傾。
銀月光映雪濤湧,
離散紛落倍寒淒。
二人鬥經五十餘合,正似獅虎相爭,勝負難分。
正鬥間,高一功卻突然跳出圈子,把槍架住道:“將軍住了,將軍武藝高強,謀略驚人,乃世間所稀之將才,若就此隕落豈不可惜……”
話未完,早被遇吉喝住,遇吉大笑道:“勸我降賊無異於赴水摘天星,觀你武藝亦算佼佼之輩,卻為何甘心助賊?你生大明土地,命屬大明,因當思報明之恩育,卻為何竟欲順逆覆明?”
高一功歎道:“將軍言之差矣,畢竟將軍不是民間百姓,不知民間之疾苦,我等所以起反皆因明庭官吏貪庸非常,剝略民脂民膏不止不盡,而逢災荒之年,顆粒無收,朝廷收百姓賦稅卻是不減反增,官吏上門催稅,不知逼死多少善良貧苦之人,而對那地主富商私抬糧價,偷漏賦稅,侵占官田等事視而不見,豈不可忿?陝西赤地千裏,餓殍遍野,野草蓬蒿亦搶之一空,因無食餓死之人何止數萬?餘者或肯樹皮,或食觀音土,仍果腹不得,古人言:身陷絕境無求生計,縱逆法而行,得存一殘生,亦未為不可!將軍試想,若百姓人人皆得果腹之食,孰願行造反殺頭之事?皆因民無粒食,官逼民反,所以不得不反也,吾皇與八大王正是,今之天下正如元未明初,昔大明太祖洪武亦因無所果腹而反,孰敢言洪武過?既洪武昔行無過,我輩今如他行又有何過?望將軍詳思察之。”
遇吉聽了,沉思片刻,亦長歎道:“汝所言事我亦常聞,大明確是積弊甚久,汝等所造反之由亦或是正理,但我周遇吉既受大明國恩,自當行大明律法,為大明剿者,此吾之任也,亦是略報國恩之法,至於它事吾雖心有不忍共憫之情,但在忠心報國之前我亦顧不得了!”
高一功見了知不可為,隻得道:“雖然如此,將軍還因再細思,將軍今且回,一日之內,一功敬待將軍,之後,一功無法也!”
言畢,高一功領兵自回順營,單留周遇吉一騎於原地,遇吉橫槍在手,環視周圍,隻見屍橫遍野,既有順卒,亦有明兵,遇吉抬頭仰天,此時天已大亮,卻仍是陰雲密部於天,這時卻落下幾滴雨來,隨而風至雨越來越大,遇吉朝天大吼一聲,隨後如自言,亦似問天,喝道:“本可生擒闖賊,奈何天不佑明,乃至功虧一潰!天也!天也!何不佑明!”喝罷,忽覺眼前一黑,頓時栽倒在雨地中,關中殘餘明兵急來扶起救入,將遇吉送回周府,劉氏,伯明急請軍醫診治之,不表。
卻說自成狡幸逃得性命回營,卻又聞得牛金星,李岩,宋獻策等各受輕傷,正在營調治,權將軍劉宗敏知自成被困後來救,亦中一流矢,自成聽了愈發怒氣難抑,遂拔劍於營中亂砍亂剁,砸毀器物不少,並下令全軍言:“明日不論何法,必與朕攻破寧武!城內活物勿存!周遇吉與其家屬擒得,當即淩遲碎剮,以儆效尤!”
高一功回得營來,聞此言,深以為不可,便即往諫李自成,將許一日與周遇吉思降之約,言與李自成。
李自成本深念高一功救駕功勞,正擬厚加封賞,今卻聞高一功與周遇吉私約降事,便以為高一功恃其功勞而渺其威,不由大怒,指高一功罵道:“周逆設那等奸計欲害朕,朕幸上天護佑,方得脫此難,豈盡是你救駕之功?而你今怎敢不經朕許,私允其降,莫非仗功勞視朕權威為無物?妄朕還欲重封與你!”
高一功慌忙跪下,謝罪道:“臣一時失慮,未經陛下之允而約周遇吉降,實臣之罪也,請陛下治之!然周遇吉實勇將也,彼之所為雖害陛下,實是他為明臣自為明帝盡人臣之道,正如臣等為順臣為陛下盡人臣之道而攻略明地也,所以臣以為其無大過!望陛下恕其罪發詔與彼,努力招至之,彼見其對陛下如此,陛下猶能恕其罪,必深感陛下之恩,從而死心塌地而隨陛下,將對明之忠轉對於順,此正如當初齊桓公與管仲,唐太宗與魏征之事也!另者,陛下便是不允臣言,定欲殺遇吉亦不可因忿怒而屠城,以一人之罪殃及城中百姓,百姓實是無辜,一路以來之所以常勝實是因闖王愛民不納糧之事深得民心,今若屠城是自失民心,恐日後便不得常勝了,民心有則天下有,今若因一忿事而失得天下之機,誠可惜甚!故臣為大順天下縱死亦當諫陛下改詔!莫行自奠敗亡之基事也!”
李自成正在盛怒之時,聽了這般言語卻哪裏容得,即拍案狂叫道:“反了!反了!高一功!你好大膽,今日與周遇吉對陣相言片刻,不知周遇吉與了你多少買囑之金?得你如此為他求免求情?你是我大順製將軍還是他周遇吉家將?周遇吉之心之行偏你不知不見!你竟還敢出大順敗亡不得常勝等不吉之言,是何心耶?寧武關內之軍皆是該死惡軍,民皆是該死刁民,朕不來他,他必殺朕,你今為他們求情,難道是要從他們殺朕嗎!你以為你是朕妻弟,朕便殺你不得嗎!”
高一功默默無言,唯有暗歎,李自成罵畢,隨叫道:“來人!將高一功推出斬首號令!”
令尚未行,早有一人由帳外衝入,攔住道:“皇上且慢,製將軍罪不至,決不可殺!”
自成看時,卻是其侄兒李錦,當即氣便消了大半,原來自成向來喜李錦武藝高強,愛其勝若親子,李錦字補之,崇禎八年確山一戰,李自成為明兵部侍郎盧象升所圍,形勢危甚眼見將傾,幸李錦單人獨騎
持虎頭大刀暴吼殺入陣中,將明軍紛紛衝散,李自成方全得性命至今,盧象升親與之戰,亦不能勝,隻得相當之勢,事後闖軍皆稱李錦為“一隻虎”李自成則愈寵之,每逢喜時見李錦則愈喜,每逢怒時見李錦則怒消,彼對李錦之言少有不從。
李自成問道:“錦兒何來?”
李錦道:“侄臣隨高將軍共運劈山炮來,適才臣侄正卸裝炮石,未知皇上被困而沒能及時救駕,請皇上恕罪。”
自成笑道:“侄兒不必自責,朕這不無事麼,今侄兒到來,寧武明日必能破了,哈哈哈!”
李錦道:“高將軍有功無罪,請皇上放之,按功封賞。”
李自成聽了,沉下臉道:“侄兒,高一功渺視朕威,暗與周遇吉通,實心向明邦,久必降明害朕!”
李錦道:“方才皇上與高將軍所言侄臣與帳外皆已聽見,高將軍所言皆是為我大順社稷,皇上縱不從其言亦不可殺之,高一功將軍有方才救駕之功,皇上卻因其一忠心之言殺之,那李錦有救駕不及之過,罪莫大焉,亦是當殺。”
說完,李錦即跪下道:“請皇上將臣與高將軍一同治罪處斬。”
李錦這樣一弄,倒搞的李自成呆愣半晌,不知如何是好,隻得下來扶起李錦道:“罷了罷了,侄兒起來,朕恕他罪便是。”
又轉頭對高一功肅穆而言道:“今朕看侄兒麵上,饒恕了你,你須將功折罪,報朕之恩,明日你作先鋒攻關,限午時前破關,如若不能,便再無人與你求得情!”
高一功跪而拜謝道:“多謝皇上不殺之恩。”
隨後李自成排筵為李錦、高一功接風,牛金星、劉宗敏、李岩、宋獻策等亦來扶瘡同飲,席間氣氛快活倒也使眾人忘記一時之憂,自不必說。
次日侵晨,高一功為先鋒,李自成、劉宗敏、李錦等親領大軍於後,高一功觀城一歎,自知周遇吉必不肯降,此城生靈難保得了,正想間,早有李自成派人來催開炮攻城,高一功無奈,隻得命布炮放之,一時間炮聲震天動地,城牆搖晃,磚石沙礫紛落,塵土庇天,眼見得寧武關城牆將頹。
正是:大廈將傾木難支,英雄報國唯死誌。
畢竟不知寧武關能保全否,周遇吉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