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1課 有效執行就是利潤 (1)(2 / 2)

張瑞敏經過思考後,首先解決工廠管理中所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扭轉管理混亂的局麵。於是,他召開會議進行了大討論,確定了當時亟需解決的十三個方麵的突出問題,如隨意遲到早退、偷拿廠裏財物、在生產車間隨意大小便等,並針對這十三個問題出台了《十三項管理規定》,並張貼上牆,要求大家熟記於心。也許是大家在心裏都覺得“法不治眾”的緣故,《十三項管理規定》出台之初,並沒有引起職工們的足夠重視。大家該遲到遲到,該偷拿東西的繼續偷拿東西,該在車間裏撒尿的依然繼續撒尿。

張瑞敏於是親自下一線檢查,果然在車間裏抓到了一位職工隨地小便,便按照《十三項管理規定》對其進行了重罰:扣除一個月工資,並在全廠通報批評。此舉一下子在職工們心中產生了極大的震懾作用。於是,大家迅速將《十三項管理規定》記得滾瓜爛熟,再也沒有人敢故意觸犯了。海爾管理混亂的局麵從此大大改觀。

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可能製定很高的目標,張瑞敏就給他們講,能把簡單的事天天做到位就是不簡單,後來稱之為OEC管理辦法,就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就是今天完成今天的任務,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正是因為這種小題大做、執行到位的精神,促使每一個海爾人去落實自己的責任,保證了製度的執行、保障了產品的質量,使海爾成為當時注重質量的代名詞,並從此輝煌至今,這就是製度執行到實處的威力。

張瑞敏說:“企業許多工作做不好,不是戰略本身有問題,而是戰略執行問題,對戰略與流程沒有下大工夫,其後果是摧毀誠信承諾文化,造成體係混亂。”很多公司不是沒有製度,而是沒有執行。

執行力法則

1.將製度落到實處

事實上,許多公司落實力低下,許多現象我們早已見怪不怪:高層己身不正,雖令不行;管理虎頭蛇尾,不能一以貫之;管理製度常常朝令夕改,員工無所適從,導致真正好的製度也得不到有效落實。

2.對工作“斤斤計較”

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瑣事,而多數人都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也正是因為如此,成功的總是那些對待小事仍然“斤斤計較”的人。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執行力強的員工,細化工作,把每個環節都做到完美是至關重要的。

日產扭虧為盈:執行是決勝力的關鍵

所謂企業的執行力,就是企業組織完成任務的能力。執行力就是一種決勝力,一種決定勝負的力量,執行力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企業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執行力,就談不上競爭力。

職場秀

日本的日產汽車,在20世紀90年初的時候,經營業績不是很好,常常處於虧損的境地,日產汽車在他們現在的總裁卡洛斯·戈恩上任前,是用60%的時間用於定計劃、定戰略,然後用餘下的40%時間去執行,這樣重計劃、輕執行的結果,導致日產汽車長期虧損。卡洛斯·戈恩上台,一改日產以往“重計劃、輕執行”的局麵,規定為“從今往後,5%的時間用於定計劃、定戰略,用95%的時間用於執行”。改革沒有幾年,日產便扭虧為盈。

可見,執行不僅使企業的戰略、想法愈加完善,更是產生決勝力的關鍵。在同一起跑線上,誰能更靈活、更快速、執行更堅決,無疑將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所謂“兩軍相逢,勇者勝”,今天的商業戰場上,兩軍相遇,毫無疑問是落實力強者勝!

執行力法則

1.執行是有效管理的關鍵

誰擁有執行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如果說企業戰略決定著企業前進的方向,那麼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則決定它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執行是一切有效管理的關鍵。沒有執行,企業的願景、發展戰略最終隻是一句空話。

2.執行力就是競爭力

美國的邁克爾·戴爾當初創辦的一個攢電腦的小公司發展到2001年,一舉取代康柏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製造商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戴爾公司具有超強的執行能力。戴爾對執行力的看法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完全是由於公司的員工在每一階段都能夠一絲不苟地切實執行。”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苦思冥想著一條能夠保有持續競爭力的出路,這條出路就是落實,唯有落實,才可以產生出不可複製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