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再讓管理派和營銷派對立(2 / 3)

營銷不是“常理”,也不是很容易就學會的。如果它是,那麼也不必聘請首席營銷官了。讓公司的那些“常理”思維的管理派來負責商業營銷事務就好了。

一個個公司接連陷入困境,是因為它們聘用了學識和常識都很淵博卻很難改變固有想法的CEO,這些CEO對營銷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

就拿克萊斯勒公司來說。2006年,克萊斯勒的銷售業績下滑了7個百分點,公司損失了15億美元。這也是戴姆勒(Daimler)最終在2007年把公司交給賽伯樂資產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的原因之一。

賽伯樂接下來做了什麼?它們聘用了家得寶(Home Depot)前任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納德利(Robert Nardelli),帶領克萊斯勒走出困境。

納德利先生專長什麼?據報紙報道稱,他是一個“縮減成本,大規模生產”的專家。

克萊斯勒計劃減少13000個工作崗位。納德利先生對此管理方法發表了看法:“如果我們能做得更快、更有效率,這也是我們想要做的,我們就能夠做到。”

不夠快?不夠有效率?那是克萊斯勒的問題嗎?每一個營銷派都知道克萊斯勒的問題是什麼。它不是一個大規模生產的問題,也不是價格問題。

請說出一個購買克萊斯勒汽車的理由。我們說不出來,你能嗎?

克萊斯勒有一個營銷問題

讓克萊斯勒汽車更便宜、更快,並不能解決問題。相對來說,克萊斯勒的售價已經比豐田(Toyota)、本田(Honda)和日產(Nissan)汽車便宜了。

當首席執行官意識到營銷問題時,他的日子就不是很好過了。要成為一個CEO,你必須要熱愛你的企業並表達你對公司品牌永久的忠誠。

即使是一個外行人也必須對公司的品牌頂禮膜拜。

正如納德利加入克萊斯勒時說的那樣:“這樣做不僅僅與財政相關,這關乎把讓人無限崇拜的克萊斯勒品牌帶到它應有的地位。”

如果你連問題都沒有認清,又如何能解決問題?營銷派會認為克萊斯勒是一個“讓人無限崇拜”的品牌嗎?

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還差不多,但是克萊斯勒呢?

從一個營銷派的觀點來看,大部分克萊斯勒品牌簡直一團糟。克萊斯勒是什麼?是並不昂貴的PT漫步者(PT Cruiser),還是昂貴的克萊斯勒300?

道奇(Dodge)是什麼?是便宜的轎車?還是昂貴的卡車?或者反之亦然?

然而根據公司的“常理”思維,它們需要全線產品,用它們的品牌名來做營銷。

幾年前,在克萊斯勒收購美國汽車公司(American Motors)時,那家公司也是一團糟。唯一具有較強認知度的美國汽車公司品牌是吉普(Jeep)[即使在當時,美國汽車公司也認為它們的吉普經銷商同樣應該出售鷹牌(Eagle)客車]。

收購之後,被克萊斯勒保留下來的美國汽車公司的品牌隻有吉普,其他的都停放在了曆史的停車庫裏。

交易中的兩種不同“措施”

一種是管理式措施,另一種是營銷式措施。

1998年,戴姆勒·奔馳(Daimler-Benz)以36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克萊斯勒。《國際論壇先驅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稱其為“在全球汽車工業的未來藍圖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次交易”。

這聽起來像什麼?對我們來說,聽起來像是典型的左腦管理式措施。

右腦營銷式措施恰恰相反:一家德、美汽車公司既出售便宜的汽車又出售昂貴的汽車?

直覺上,它對營銷毫無意義。

它對財政也沒什麼意義。把克萊斯勒在一樁複雜的交易中出售給賽伯樂資產管理公司後,根據我們的估算,當時戴姆勒花費的360億美元隻值16億美元了(最近戴姆勒把克萊斯勒股份的價值減記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