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甄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 / 3)

甄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高管商學院

作者:黃先仁

在實際工作中,新事業與新市場的開拓能否成功,關鍵是對第一操盤手的選擇。隻有選擇了“卓有成效”的創業者與開拓者,事業才有成功的可能。而選擇第一操盤手的關鍵則是能否擁有一雙慧眼、“透視”出新人的“思維方式”的有效性。那麼,怎樣才能選擇到“卓有成效”的操盤手呢?

按照德魯克的觀點,管理者是否“卓有成效”,是由管理者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思維方式”是在日常的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並非天生的遺傳基因。它本質上是一種思考問題的習慣,進而形成工作中處理問題的習慣與管理習慣。按照德魯克的論述,管理者的有效性似乎跟他的學曆、勤奮程度、性格與忠誠度等因素無直接關係,而與“能否”取得成果有直接關聯,善取成果與善取業績的“特性”與“素質”往往是由艱苦的經曆與閱曆煉成的,有能力的幹部都是經過一線“炮火”的出生入死,都是在基層艱苦與平凡的工作中磨礪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一個可比較的大組織內,持續的經營數據與經營績效是檢驗管理者“是否有效”的唯一證據,而除此之外的表現積極、忠誠與勤奮、附庸高雅的“學曆”等,都不能作為是否“卓有成效”的關鍵檢驗指標。

根據筆者長期的企業管理經驗,認為甄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把握三個關鍵點:

第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從成熟事業中,甄選新事業的操盤手。

很多企業在快速發展中,會周期性的遇到新事業與新市場操盤手“人選”的瓶頸,出現周期性的人才短缺與“骨質疏鬆”。

一個重要原因,是決策者缺少事業發展與組織成長的統一思考,缺乏係統的幹部培養與選拔的規劃。按照筆者管理的經驗,成熟事業的“老幹部”與“新苗子”應是新事業操盤手選擇的主要來源,新市場的開拓應從老市場經營成功的年輕幹部中選拔。這就要求在老事業與老市場的經營過程中,決策者始終應將觀察、甄選與培養幹部,作為從事老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分析業績經曆,驗證其經營的有效性;通過研究其成長經曆,破譯其“思維方式”的有效性。隻有平時重視細節考察、業績與成果考察,決策者才能在新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與轉折時刻,自信的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從“老事業”中選拔“新事業”,管理者至少有三點依據:一是新人在老事業中的閱曆,充分考驗了其經營能力;二是老事業往往是個龐大的體係,在大體係成長起來的新幹部,往往具有大型組織的人事感覺,在帶隊伍方麵往往具備一定的人氣與影響力;三是新事業操盤手的人選,應是較為苛刻的,選擇本身就充滿著冒險性,新人選拔的關鍵是,綜合能力與平衡能力,既要具有業績的拓展力與衝擊力,又要具備帶隊的組織平衡感,這兩大指標的比例與可變柔性,將決定新幹部的“整體有效性”,或稱“有效性指數”。

B企業是國內大型的工業品製造商,過去的市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與長三角及周邊地區,但隨著中國中西部市場逐漸成熟,公司欲分步驟分階段開拓中西部市場,在選擇河南省區經理和湖北省區經理的過程中,營銷總監麵臨著多種選擇;是選擇空降兵哪?還是選擇內部提拔哪?是側重業務性人才哪?還是側重管理性人才哪?是看重活力與激情哪?還是看重決策力與執行力哪?經過思考,營銷總監與人力資源部經理與銷售部經理反複交換了意見,係統研究了近兩年來在老市場區域內,各位經理的業績、隊伍成長、內部管理與客戶維護等諸多因素,最後選拔出了兩位經得起業績與管理檢驗的年輕經理,這兩位新人雖然年齡偏輕,但經過了近兩年的業績檢驗,在眾多候選者中,他倆的業績增幅雖然不是最大最快,但增長的連續性與穩定性較強,他倆所帶的團隊穩定性與成長性也最好。新經理上任一年,的確不負眾望,他倆在做業績與帶隊伍兩個方麵,均創造了較為優異的業績與成果。這為企業持續的開發新市場新區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