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風歌裏的人才之戰(1 / 2)

大風歌裏的人才之戰

高管商學院

作者:蘭剛

坐在王總的辦公室裏,我頓時感到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麵而來。他身後那麵牆的正中央懸掛著“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四個大字,左手邊的書架上滿滿一架子書。

“最近在看什麼呢?”我好奇地問。

“我正在看陳道明演的《楚漢傳奇》,很給力,好久都沒有這樣的電視力作讓我追著看了。”王總一臉享受的表情。“你認為劉邦憑什麼能夠戰勝霸王項羽呢?”

“劉邦自己總結過了。他登上天子寶座後有一次跟臣子們說,論戰略我不如張良,論治國我不如蕭何,論打仗我不如韓信。但我得到這三個頂尖人才為我效力,所以我能最終贏得天下。反觀楚王項羽,盡管驍勇善戰,但用人疑心重,忠奸不分,最後眾叛親離;且手下多為武將,缺乏謀略之才,好不容易遇到個範增,還把人家氣走了。故楚漢之爭,實為人才之爭。項羽不僅輸在人才儲備不足,而且輸在人才多元化不夠,占盡優勢的情況下輸掉大好江山也就不奇怪了。”

王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照你這麼說,人才管理能決定成敗啊!”

我抿了一口茶說:“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人才管理決定了組織的執行力。戰略你想得到,人家也能想到,因此戰略本身不是競爭壁壘;你有沒有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崗位上把紙麵上的戰略高效落地,化為現實才是競爭壁壘。事實上在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屢次犯下戰略錯誤,都是張良等謀士及時糾正,加上韓信等武將幫他平定外圍諸侯的叛亂,使他逐步形成對項羽在軍力上的絕對優勢,逼得項王終於在烏江自刎。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在研究了世界上多數卓越的組織後也得出結論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人後事。先團結一幫優秀的人,再去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隻有先有了這幫人,才能確定什麼是對的事,以及怎麼把對的事做對。”

王總頻頻點頭:“看來數千年滄桑變遷,但建設卓越組織的基本原則卻始終如一啊!那你說說看,這人才管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啊?”

“人才管理這個概念,總體來說,它就是整合人力資本管理係統的各個環節以提升組織績效的過程。照我的理解,既然我們已經把人力資源改叫人力資本,突出其資本屬性,那麼管理人才就像管理一支私募基金一樣,同樣涉及到融,投,管,退四個環節。”

王總噗哧一聲樂了:“這個說法挺新鮮,你說說看……”

“首先來看融資環節,指的是如何有效地吸引和篩選合適的優秀人才,其中雇主品牌很重要,所謂禽擇良木而棲,你怎麼對待人才直接決定了你會在市場上有什麼樣的口碑。劉邦是個粗人,愛罵人,吐髒字,但他唯獨對張良相當恭敬,從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字相稱。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君主對臣子莫大的尊重。所以很多人聽說劉邦禮賢下士,都不遠萬裏來投奔他。反觀項羽,原來韓信在他手下,是個毫不起眼的小兵,韓信一氣之下投奔劉邦,在蕭何的舉薦下,劉邦直接拜他為大將軍,為劉邦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