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本歸因錯誤VS係統化思考(1 / 3)

基本歸因錯誤VS係統化思考

高管商學院

作者:閃燕

最近一篇《發錯藥後的美國護士VS中國護士》的文章在網上被大家頻頻轉發。很多讀者都對美國護士的境遇十分羨慕,也對中國護士的遭遇引發無限同情,再折射到自己身上,更多了不少哀歎和共鳴。由於我剛從美國回來,更被不少朋友追問,故事是真的嗎?在美國真是這樣嗎?

對於這個犀利幽默故事的真假我沒有發言權。但和很多美國朋友分享後發現,無論任何國家的醫院裏,既可能會發生文章中的美國護士的版本,也可能會發生中國護士的版本。所以我認為物理的、地域上的差異並不是導致整個過程和結果產生巨大差異的核心所在,而恰恰不同版本故事下隱藏的人們解決問題過程中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基本歸因錯誤和係統化思考,才是導致整個過程和結果大相徑庭的核心差異點。

當同樣的問題發生後(如發錯藥),你用不同的邏輯去思考和探尋時(基本歸因錯誤和係統化思考),你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從而促使你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案,最終導致從當事人、團隊士氣和業績等方麵完全不同的結果。事實上,無論你在中國還是美國,無論你的工作是管理護士,還是管理跨國企業,它都可能讓你“失之毫厘,謬之千裏”。

我們先一塊探尋一下基本歸因錯誤和係統化思考這兩種不同邏輯背後的差異究竟在哪裏?

思考方式一、基本歸因錯誤法

概念解析: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是指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其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而且,行為學家發現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人們對他人和自己行為的歸因經常會采取雙重標準。即針對他人的行為,我們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的傾向。而針對自己的行為,我們則恰恰相反,會傾向於外部歸因。結果是,我們相信其他人做錯事時因為個性上的缺陷,而我們做了錯事時因為被逼的。

這個現象在我們現實工作和生活隨處可見。比如看到一個員工上班遲到了,我們很容易認為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是由於他缺乏責任心,不重視工作,性格懶散,沒有時間觀念等,而低估了外部影響因素;但如果是我們自己遲到,我們很清楚有很多外部因素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影響,比如天氣原因、交通管製、車壞了等等,總之我們不是有意為之,我們內心是非常希望準時的。

回到《發錯藥》的故事,中國醫院的管理部門簡單粗暴地認為造成發錯藥這個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護士本人不負責任,粗心大意,輕視病人的健康和醫院的聲譽,即使當護士瑪麗分享了很多事實,如病人增加30%,孩子哭鬧睡不好覺,藥片顏色容易混淆等客觀因素時,也統統被人們認為是找借口推脫。醫院管理部門、媒體等每個人都通過簡單歸因快速得出自己的結論,大家都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繼而采取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扣發瑪麗當月獎金,全院通報批評,最終瑪麗不堪壓力辭職……

這種思考方式帶來的解決方案,表麵看似解決了問題,但那些被忽視的外部負麵影響因素仍然存在,它們會繼續引發新一輪問題,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發錯藥的事,甚至更嚴重的事件繼續會在張麗、王麗身上發生,新一輪的蝴蝶效應會繼續下去……

思考方式二、係統化思考的方法

概念解析:係統化思考的概念非常廣泛。在這裏,我們特指與基本歸因錯誤截然相反的思考邏輯。即我們重視行為背後環境等諸多的影響要素,更全麵係統的探尋原因和尋找解決方案。

其實我們中國人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一個運用此原理的好案例,孩子不好好學習,你不能隻是簡單歸因為他不想好好學習,從而采取簡單粗暴的獎懲措施,這可能一時有效,但行為很難持續。而“昔孟母,擇鄰處”,充分體現了孟母重視促進孩子努力學習背後的環境等重要影響因素。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經常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辦理喪事的遊戲;當搬到市集旁邊去住時,孟子又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或和客人討價還價;當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通過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加上“子不學,斷機杼”,予以自身示範鞭策,孟子最終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思想家。

係統化思考重要性毋庸置疑,工作中領導也經常提出這個要求,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過去人們更多是憑借個人在實踐中經驗和教訓積累,就像是個黑匣子。美國Vital Smarts公司經過30多年最佳實踐的研究和與社會研究成果相結合,最終破解了這個黑匣子,結構化地提出了人們行為背後的六大影響要素,可以幫助我們很快建立起係統化思考的框架。

動力和能力構成影響力模型的兩大領域,同時又進一步將這兩個領域細分為個人、社會和係統三個層麵。這三個層麵也反應了發展成熟而各自獨立的不同方麵——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組織學。

來源1:個人動力:主要指從個人意願。是喜歡還是討厭,是否能從行為中找到意義所在。

來源2:個人能力:主要指個人是否有履行行為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實力。

來源3:社會動力:主要指你周圍的人對你的行為是積極鼓勵還是消極打擊。

來源4:社會能力:主要指你周圍的人對你的行為是否能夠提供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