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臉色
臉色,就是臉上的表情。一個人的內心活動,想說什麼,是可以通過臉色來表達的,《左傳》中說:“人心之不同,如其麵焉。”別人要知道某人的內心活動。也可通過觀其臉色來獲得。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這就提醒人們:在說話過程中應當留心別人通過臉色傳遞出來的信息。時下,老百姓形容一些黨政機關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批評他們高高在上,不為或不熱心為老百姓辦事。當有的老百姓找上門去時,在他們的臉上表現出冷漠、厭煩、鄙夷、傲慢、拒絕等情緒,使人望而卻步。可見臉色在交際中的影響。
臉色的構成,除了眼睛之外,還有眉毛、鼻子、嘴巴、肌肉、須發等。人的情感都可以通過這些構件表達出來。
比如眉毛:魯迅說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其橫眉,既表示對敵人的輕蔑,又表示自己的無畏,傳遞情感是非常準確的。如果換成“揚眉”、“皺眉”、“豎眉”之類,就不恰當了。揚眉表示的是興奮、愉悅;皺眉表示的是討厭、為難;豎眉表示的是氣憤、惱怒;展眉表示的是舒暢、寬慰;鎖眉表示的是憂愁、哀傷;低眉表示的是羞澀、順從;垂眉表示的是不願、不快;擠眉表示的是挑逗、嘻戲等等。
中國的成語、俗諺中,有不少就是表現臉色而使人獲得其傳遞的信息的。如滿麵春風、喜笑顏開,表達內心的喜悅與興奮;和顏悅色、笑容可掬,表達出對人的熱情與友好;道貌岸然、冷若冰霜,表達出對人的高傲與冷淡;羞羞答答、麵紅耳赤,表達出內心的羞怯與激動;麵如死灰、目瞪口呆,表達出內心的驚悸、恐懼;疾言厲色、凶神惡煞,表達出對人的威壓與要挾;涕淚滂淪、向隅而泣,表達出內心的痛苦與悲傷;須發倒豎、鼻翼開合,表達出內心的震怒與憤然。
在臉色中,最能體現傳遞信息、表情達意作用的,是笑與不笑。不笑,較為簡單,傳遞的信息是很明確的。如痛苦、悲傷、憂愁、苦悶、憤怒、激動、恐懼、驚訝、厭煩、仇恨、斥責、聲討等情緒支配時,就不會笑,也不必笑。而笑,則較為複雜,傳遞的信息不很明確。一個人喜歡某人某事時,他會笑;可他不喜歡某人某事時,也會笑。一個人心裏高興時,他會笑;可他不高興時,也會笑。甚至有時一個人在本不該笑時,他也要笑。
青年人,在交往中最能促成彼此溝通交流的笑,是微笑。微笑是不出聲音,通過麵部略帶的笑容來傳遞信息的一種臉色。這種臉色好似和煦的春風,使人感到溫暖、親切和愉快,營造出一種融洽和諧的交際氛圍。《詩經·衛風·碩人》中的“巧笑情兮,美目盼兮”,就揭示了這種作用。
微笑臉色的語意十分豐富:高興、愉悅、滿足、樂意、友好、熱情、親密、歡迎、敬佩、讚同、鼓勵、領悟,還有希望、企盼、請求,甚至還有自謙、內疚、致歉、否定、拒絕。有人說,微笑是交際的靈魂,這是一點都不假的。
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畫了一位幾個世紀以來都令世人為之傾倒的女人,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形象。按照我們東方民族的審美觀,蒙娜麗莎算不上漂亮,而且多少還顯得有些臃腫。可她的驚人之處,正在她那永恒的微笑。使人看去,總覺得心裏舒暢、愉悅、產生好感。中國的商界很早就有句“人無笑臉莫經商”和“不會笑臉迎人,沒有生意上門”的說法。老百姓中也有“拳頭不打笑臉人”的俗語。這些所指,就是微笑。在當今各行各業都在大力提倡“微笑服務”,所看中的,就是微笑所蘊含的特殊魅力。
4.說話與心理素質的表達
對人說話是一種精神活動,表達效果的好壞,與說話者的心理素質有很大關係。心理素質良好,不僅能順利表達,而且能獲得預期效果。心理素質不佳,或許登不了表達的場所,或許在表達之中半途而廢,或許在雙向交流之中應對失策。
(1)心理類型決定說話方式
青年人說話水平的高低與心理狀態有關,不同的心理類型,在說話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現。
①衝動型。
衝動是一種情感特別強烈,理性控製很薄弱的心理現象。
這種類型的人,情緒往往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好似打開的煤氣灶,一遇火星就會燃燒起來。其表現是遇事不夠冷靜,易動肝火,急於表態,喜說好講,脫口而出,不求周密,不講策略,不計後果。要麼噎得聽者受窘而無法與其形成溝通交流;要麼將自己全都暴露給聽者;要麼惹惱甚至激怒聽者,使聽者奮而對其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