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林彪、“四人幫”濫施淫威,不讓人民說話,動輒以“右派言論”、“反動”、“惡毒攻擊”、“含沙射影”等大扣帽子,遊街、禁閉、坐牢甚至殺頭,造成萬馬齊喑、人人自危的可悲局麵。但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1976年清明前後,數百萬民眾自發聚集首都天安門,以悼念周恩來總理的名義,對林彪、“四人幫”作了憤怒的聲討。他們慷慨發表演講,誦讀詩詞曲聯,點燃了全國人民心中早已蘊蓄的怒火。這次行動,為後來粉碎“四人幫”作了必要的輿論準備。
(2)說話水平與戰略布署
孫子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敵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在軍事爭戰中,善於用兵的將帥,是可以不靠雙方刀兵相交就能取勝的,孫子把這種行為稱為謀攻——謀劃進攻,就是以謀取勝。他認為,不戰而使敵人屈服,這是好中之好的謀略。而高超的說話水平正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如劉勰所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戰爭是政治的直接表現。戰場上,敵對雙方都以挫敗對方為目的。雙方力量的強弱當然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但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強大的一方就能取勝。對於弱方來說,尤其需要獲得說話的優勢。
諸葛亮可算我國曆史上少有的說話水平高超的人物之一。《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關於他以口才致勝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鄉侯罵死王朗”最為典型。諸葛亮率師北伐,在渭河邊與魏國大都督曹真的大軍相遇。曹軍中有一位素以舌辯著稱的司徒王朗,他自請上前線作說辭,勸降諸葛亮。在兩軍對峙的陣前,王朗搖唇鼓舌,引經據典,包羅萬象,口若懸河,滿以為諸葛亮聽了這一席話,會“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想,諸葛亮隨機應變,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話鋒一轉,直指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麵目見二十四帝乎?”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曹軍受挫,軍無鬥誌而致大敗。對此,後人有詩讚諸葛亮說:“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盡管這是經過加工的文人之作,但以言致勝,可見一斑。春秋時,強大的秦晉兩國聯合進攻弱小的鄭國。在敵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之時,鄭大夫燭之武隻身追城而下,往見秦穆公。他以其卓越的說話水平對秦穆公分析形勢,陳說利害,終使其心動而撤兵,從而瓦解了秦晉聯盟,使鄭轉危為安。
以說話水平高超而致勝的例子,也多見於世界各國戰史。
公元前218年,位於現在北非突尼斯的迦太基奴隸主階級的軍事統帥漢尼拔,眼看地中海地區的另一強國羅馬不斷逼進,他不甘受辱,出兵與羅馬較量。勢力強大的羅馬根本不把漢尼拔放在眼裏,集結數萬大軍準備一舉殲滅之。但漢尼拔卻出其不意地遠征,率領6000精兵繞過羅馬軍陣地翻越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山南的波河平原上。漢尼拔指著眼前堅固的羅馬城堡,慷慨激昂、義無反顧地對他的士兵發表了即興演講——《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是主動者》。在這番演講鼓舞下,迦太基士兵一鼓作氣,一戰破城。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聞訊率大軍趕來援救,又遭士氣大盛的迦太基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弗拉米尼也陣亡,羅馬全國震動,已處於覆滅邊緣。從此,15年之內不敢與迦太基作戰,
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節節勝利,在占據了前蘇聯大片領土後,為徹底打敗前蘇聯,於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個師的優勢兵力,從西、北、南三麵包圍前蘇聯首都莫斯科,揚言10日.內攻克。臨危不懼的莫斯科軍民奮勇抵抗,在11月7日這天照例在紅場隆重舉行“十月革命”慶祝活動。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以大無畏的雄偉氣魄,威嚴屹立在紅場的列寧陵墓上,檢閱紅軍隊伍,並發表了氣壯山河、振奮人心的演說,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鬥誌,堅定了誓死保衛首都的決心。結果,曆時月餘,希特勒先後撤換了30多名高級指揮官,甚至自任總司令。不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線,而且在損失50多萬人後反後退300公裏,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打破。
1998年2月,美國、英國因伊拉克阻撓聯合國武器核查,便在海灣地區集結重兵,準備對伊實施軍事打擊。伊拉克也不示弱,全民皆兵,每天進行戰備訓練,揚言必將重創入侵者。雖經國際社會多方努力,均告失敗。戰爭一觸即發,全世界都捏著一把汗。這時,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親赴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與伊拉克領導人進行反複談判,終於達成協議,一場箭拔弩張的戰爭隨之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