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無所不能的人——“語言”的魅力形象(1)(1 / 3)

要想辦事得心應手,措置欲如,你必須要使自己成為無所不能的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高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提高辦事效率,講究“語言”魅力形象勢在必行。隻有養成良好的辦事習慣,才能有效地達到事半功倍的辦事成果。

1.說話水準與生活層次的體現

說話離不開社會,說話的內容,要受時間、環境、方式和社會形態的製約;說話的效果要由社會反映來檢驗和決定。社會離不開語言,沒有語言就不利於人們之間的相互溝通;沒有語言,就不利於人們統一認識,統一步調;沒有語言的交流,就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因此,說話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說話水平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很難設想一個沒有良好語言溝通的社會將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1)說話水平與政治風雲

社會離不開政治風雲的洗禮。古今中外的執政者和有識之士,曆來看重說話的重要作用。

我國很早就有這方麵的文字記述。《周易·係辭上》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認為製造混亂可以借言語為媒介。孔子就明確指出,“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管子·內業》。劉向說得更具體:“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說苑·談叢》把說話當成百行之本,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縱觀曆史,橫看現實,成功的政治家無不以自己高超的說話水平取勝。他們機敏睿智、伶牙俐齒、巧發奇中、一言九鼎。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或遊說、或勸諫、或答辯、或談判、或演講、或辯論,均以說話水平導航政治風雲,左右形勢變幻。高超的說話水平可以叱奸佞於朝堂,醒群眾於街衙;化幹戈為玉帛,挽狂瀾於即倒。

戰國時,秦國吞並了韓、魏這兩個大國之後,接著企圖染指小國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到秦國交涉,同專橫、凶殘、貪婪的秦王進行了一場殊死的唇槍舌劍之戰;痛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打擊了秦王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漢末,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一席話將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漢的基業;後又巧言遊說江東,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手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近代爆發的“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愛國學生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頭,揮淚演講,極大地調動起了全國人民的革命熱情,深刻地揭露了漢奸賣國賊喪權辱國的卑劣行徑,有力地挫敗了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陰謀。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代表周恩來於12月24日到西安與蔣介石進行麵對麵談判,使蔣介石接受了中共的政治主張。至此,國內紛紛揚揚、動蕩不定的政治局勢得以穩定。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凱撒被布魯特斯派刺殺身亡、名列羅馬共和國“後三頭”之首的安東尼站在凱撒的屍身旁發表了《災難,你已來臨》的演說。盡管他一再聲稱自己“隻是有話直說”、“不善言詞”、“又不善雄辯,所以不可能激勵大家的情緒”。可是他的這一演說卻煽動起國人為凱撒報仇的怒潮,從此造成共和國的長期混亂,直到覆滅。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奴隸主驅使奴隸為自己賣命。為了粉碎南方奴隸主分裂國家的企圖,林肯總統及時在內閣會議上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隸們莊嚴宣告:“從1863年1月1日這一天起永遠獲得自由!”兩天後,他又站在白宮講台上向群眾演講,重申這一宣言。他深信,這可以“換取這個國家未來的幸福和繁榮昌盛”。果然,宣言發布之後,奴隸紛紛倒戈、逃亡,南北形勢發生巨變,很快林肯領導的北方軍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這些例子無不顯示出說話水平在政治風雲中的極大威力。

正因為如此,曆來統治者不但重視自己的講話水平,也重視被統治者的講話水平,希望人們說的話有利於自己的統治,有利於國家、社會,而不要損害自己的統治,損害國家和社會。

我國最早的典籍《尚書·堯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帝曰:龍,朕疾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舜帝對他的部下龍說,我痛恨說壞話、做壞事,那會驚擾我的百姓;命令您做呐言官,早晚傳達我的命令,收集對我的意見,一定要認真公正!)他設納言官的目的,就是要規範人們的言語,杜絕壞話。

周厲王是一個無道的暴虐之君,國人實在忍受不了,便議論紛紛,甚至譴責怒罵。厲王找來衛巫,讓他監視國人,不準他們亂說話,違者一律殺之。於是國人再不敢說話,路上相遇,隻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厲王競自鳴得意地說:“我能夠製止國人說話了。”不讓說話,這怎麼行呢?“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國人有憤怒而不能渲泄,必然越積越深,危害會更大。召公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尖銳地向厲王指出:“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是。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的話是很有水平的,他從維護周朝統治的利益出發進行勸諫,比喻貼切,說理透徹。遺憾的是,忠言逆耳。厲王沒有聽從勸告,被憤怒的國人造了反,趕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