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辦事看絕招——怎樣說才能打動對方(2)(3 / 3)

我想,這都是她母親的功勞,要不是母親的一席話,那有今日的成就?如果當初因為自卑,沒有自信心,在舞台上畏首畏尾、惶恐不已、錯誤百出,今日所得到的可能就是滿堂的噓聲了。

若在我們的周圍,也有朋友因為某方麵的缺陷而沮喪自卑時,不妨告訴他們:“在你認為是缺點,但我認為那正是你的優點……”或說:“不要擔心惶恐,這正是你與眾不同的地方!”以正麵積極的鼓勵來消除他的自卑感,建立自信心,為自己塑造新的形象。

(4)交換立場

安慰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容易流於無病呻吟,對遭遇不幸的人來說,不但沒有幫助,反而使人更加悲痛。怎樣做才能減輕遭遇不幸的人的痛苦呢?

有個人正值日正當中之際,突然接到公司上級主管的派令,要把他調到鄉間服務。對此人來說,必是十分難過,有被打入冷宮之感;這樣一來,任何言語的安慰,對他都成為心理上的負擔。鄰座的同事F君看到這情況,便對他說:“要不是因為你,我那有今日的成就,現在你要走了,今後我該怎麼辦呢?”

這人原本是眉頭深鎖,鬱鬱寡歡。聽了F君的話。為了安慰F君,立刻收起悲傷的心情,對他說:“不!你已能獨當一麵了,公司派我到鄉間,是為了拓展業務,今後希望你能好好地發揮所長……”由於F君的機智,無形中緩和了沉悶的氣氛。

當別人遇到困難和不幸時,我們多半是以幸運者的態度安慰別人;若是我們試著換個角度,使自己成為被安慰的對象,如同F君的方法一樣,使對方奮發振作,也不失為安慰人的一個好方法。

5.讚美他人的絕活

(1)借用“第三者”的口吻

前麵曾經討論過:若要提醒、糾正他人的過失,可設計一個共同的攻擊目標。換句話說,也就是把一切的錯誤,推咎於“第三者”的身上,間接地指正對方。

在我認為,這個方法不止適用於糾正錯誤一方麵。若我們要安慰別人或是恭維別人,正不知如何啟口時,也可利用此方法。怎麼說呢?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便能明白:

踏進電影圈之前,我尚在一家演員訓練中心補習,記得當時有一個智能測驗,全班的同學都參加了。經過一番期待,測驗結果終於知曉。然而,卻隻有我一人被老師約談,老師告訴我:

“測驗的結果發現,隻有我一人缺乏集中力。根據曆年來的資料顯示,無集中力的人,便無法成為好演員,你最好不要白費精力,還是趁早改行吧!”

聽老師這麼一說,我頓時眼前一片黑暗,整個大地似乎完全倒轉過來。這真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過了一會兒,我才稍微鎮定下來,勉強地說:“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試試。”

還記得那天晚上回家後,我心中仍是憤憤不平,並不斷地向母親抱怨說:“我不想當什麼明星了!”然而母親卻對我說:“你這是什麼話?怎麼對自己沒有信心。隔壁的伯伯不是曾說:‘這次新星中,隻有×××能成為一顆閃亮的明星。’嗎?”

聽了這話,我的眼前宛如出現了一道新的亮光,重新激勵我向前。至少在這世界上,仍然有人支持我、扶助我,怎麼可以自暴自棄呢?

雖然事隔多年,但每次想起此事,總讓我無限感動。母親為了安慰我,假借隔壁伯伯的話,使我重新振作起來,讓我有了今日的成就。

有時,我們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往往會讚美別人一番,但由自己說出“你看來還是那麼年輕!”這類的話,不免讓人覺得是在奉承,拍馬屁,有點兒不實在。

如果我們換個方式來說:“你真是漂亮,難怪小林一直佩服說:‘你總是那麼年輕!’”我想,這樣一來,對方必認為我們所言不假,當然會非常高興。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較具客觀性,較為公正。因此,我們可以針對這種心理,借用“第三者”的口吻,來代替我們所要說的話,以此安慰他人或讚美別人,這樣更能得到對方的信任。

(2)利用風俗習慣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風俗以及特殊的生活習慣.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就構成了各地區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汗珠尚未流幹前領取報酬”是阿拉伯的一句諺語。有一次,我在某個廣播節目中,邀請一位派駐此地的阿拉伯記者,到節目中接受訪問。節目結束後,導播對這位記者說:“實在對不起,鍾點費還未領到,明後天再補送吧?”而這位阿拉伯人卻說:“在我們國家,工作的報酬應在汗未流幹前領取。”使得全體工作人員無言以對,隻好臨時到銀行領款,雖是如此,卻不覺得對方失禮,因為那是一種“風俗習慣”啊!

大家一定覺得很新奇,原來“風俗習慣”也可適用於說話上。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言辭往往無法說服對方,尤其是在請求別人時,總是提不出有力的證言,這時我們不妨利用“風俗習慣”來解決。

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皆不同。因此當你遇到不知如何開口的情況時,你可以這樣說:“在我的故鄉都是……”或“在我的國家,習慣上是……”以此作為說辭,不但能順利地說出自己的目的,也不會使對方認為是“胡說八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3)激發別人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