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9年,衛國使團車馬粼粼,一路望齊而去,許穆夫人換下華服穿上粗布麻衣,手下眾人也皆是如此,這是為了向齊桓公哭窮,進而多要點國際援助。
因為此時衛地多已淪陷,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此次外交團走的乃是經魯入齊之路,所以出使的第一站乃是魯國。他們要先去拜訪新登基的魯僖公,看看能不能求來一些援助物資和兵馬,當然希望並不大,因為此時魯國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衛國這邊是接二連三地換國君,其實魯國那邊也是差不多,因而國本十分動蕩。東方諸國中,唯一對齊國有所牽掣的衛、魯兩國,如今都國力大衰。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去世了。
老爸是綠帽王,被自己舅舅和老媽聯手殺害,不過他也沒有好上多少,沒有吸取老爸被齊國公女戴綠帽子的教訓。在即位24年之後,他又娶了齊國公女哀薑,立為夫人。哀薑是齊襄公的女兒,一同陪嫁的還有宗女叔薑。
為迎娶哀薑,他在大夫黨氏的封地附近築起了高台準備迎親,誰知多番來往之下,魯莊公竟然看上了黨氏之女孟任,兩人“割臂盟公”,許立其為夫人之位。
於是雖然迎娶了哀薑,但是魯莊公每天卻和孟任打得火熱,和哀薑無子,卻和孟任生下了兒子。夫妻不協之下,這個哀薑也是不甘寂寞。魯莊公的哥哥叫慶父,在魯國位列上卿,頗有權勢,哀薑就看上了慶父,兩人暗中私通。
魯莊公和哀薑之間沒有生子,這樣魯國也就沒有了嫡長子,於是病重的魯莊公打算立自己寵妃孟任的兒子子般為接班人,也是彌補當年自己失信,沒有立孟任為夫人之事。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除了繼承國君之位的嫡長子魯莊公外,還有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三人,都有才幹。此時因為君位爭端,分為兩派,季友秉承莊公遺誌,想要立子般為君,而慶父、叔牙二人,想要立慶父為君。
於是在魯莊公去世之後,季友毒殺了叔牙,奉子般為君。慶父立馬不幹了,新君在位僅兩月,他就派人刺殺了子般,並發動政變,驅逐了季友。另立情人叔薑的兒子,哀薑的養子啟方為君,是為魯閔公。
魯莊公二十四年迎娶的齊國哀薑、叔薑,三十二年而崩,所以此時的魯閔公乃是年幼而立,不過六七歲的樣子,於是上卿兼叔父的慶父更加跋扈難製,國政皆出於其手。
即使如此,他仍不滿足,魯閔公二年八月,又聯合哀薑,派卜漪在武闈又殺掉了閔公。季友則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
慶父為謀君位,連弑兩君,是何等的橫行無忌,於是國人洶洶。季友寫下檄文後,國人紛紛響應,慶父畏懼,逃亡到莒國,哀薑逃到邾國。季友怕齊國幹預,畢竟哀薑是齊國公女,襄公之後,特地請了齊桓公來定君位。
經過這兩三年的動亂,魯國國力大衰,連立國君都要請示齊桓公的意見。齊桓公見魯國大亂,也有心滅之,隻是大臣說,魯乃遵從周禮之國,不能滅也。如此才作罷,立了公子申繼位,並召回了哀薑,把她殺了,以示不幹預魯國內政。
於是季友輔助著年少的姬申成為了魯國國君,是為魯僖公(又稱魯厘公)。姬申得立,季友便買通莒國押回了慶父,並將其殺死,如此魯國才得以安定。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而齊國嫁給魯國的兩代夫人,一殺夫,一弑子,在魯國的名聲也是臭了大街。
……
到達了魯國曲阜,年少的魯僖公在叔父兼上卿季友的陪同下,召見了許穆夫人。如今季友大權獨攬,多少有點慶父第二的意思,隻是他吸取慶父的教訓,表現的更加克製而已。
許穆夫人當然知道雖名為覲見國君,其實更多的還是要季友來做主,因而也是把公關的主要對象放在了季友身上,向其陳述救助衛國之利。有衛國頂在前線,魯國就不用直麵狄人的刀鋒;有衛國為盟,魯國就不用單獨麵對齊國的壓迫。
而同行的施人吉沒有資格,許穆夫人也不放心讓他參加這樣重要的外交活動,所以此時他正與手下參觀著首都曲阜的風景。魯國畢竟是山東膏腴之地,雖經內亂,但是人口繁庶,手工業也頗為發達,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恢複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