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為謀君位,父子成仇,兄弟相爭,實乃人倫慘禍也。看今日之魯國,當年桓公時的魯國四公子如今隻剩季友一人,莊公三子也隻剩姬申獨活。”城牆邊,有一貴族公子,長得好看,又很有氣質,此時看著牆邊石磚上因動蕩而留下的幹涸血跡,心生感慨。
施人吉見他打扮,以為是魯國士大夫之家的公子,想著既然不能麵見國君和季友,結交一下其他的上層權貴也是好的。於是上前搭話:
“魯雖遭不幸,但好在如今慶父已死,魯難已平。再說多難興邦,說不定魯國經此之難,舉國能更加一心,興盛之日可待也。”
“多難興邦,兄台好見解。”那公子回頭,見到領著手下,一副主家做派的施人吉,也以為是魯國的士大夫之家,恭聲回道。畢竟此時他身在異國他鄉,這些本地士族是最得罪不起的。
因著兩人互相誤會對方是本地士族,各自都有心討好之下,所以竟然相談甚為投機,於是二人找了間酒肆,叫了酒菜,對飲起來。
施人吉見他臉上多有愁苦之色,怕是心中有所鬱結,一時有些吃不準了,難道是魯國慶父一派的,所以見慶父被殺,季友執政,才心情不好?
“我見兄台鬱鬱不樂,可是心中有事?”施人吉問道,相談甚歡之下,兩人親密了許多,卸去了些心防。
“的確有一事想不明白。”公子淡淡回道。
“哦,所為何事,某雖不才,或許也能為公子開導一二。”施人吉說道。
“如魯國之事,若君處期間,到底是該爭還是不爭呢?”公子說著,語氣多有愁苦之意。
施人吉明白了,定然是這公子家中的家族也發生了類似爭奪家主之事,所以他才有如此感懷。這倒是個信息,隻要尋著這一打聽,就能知道到底是魯國哪家士族的公子了。
“那公子是怎麼做的決定?”施人吉沒有回答,反倒是反問於他。
“不爭。”那公子回道,
“然而你雖不爭,別人要爭,不爭也非安也。”施人吉說道。
“正是如此。”公子歎道,“不管爭與不爭,他都要殺人,天下洶洶,又有何處可得不爭之世?”
“既然如此,那不如爭上一爭呢,以殺止殺,可乎?”施人吉說道。
“好個以殺止殺,媯完受教。然此君之道,非吾之道也。”公子說道。
媯完者,陳國公子也,陳厲公媯躍之子,在陳國素有賢名。陳國國君宣公見太子禦寇與公子完交好,以為他們密謀不軌,就殺死了太子禦寇。事實上,禦寇是因為敬重公子完是賢者才與之頻頻往來。禦寇被殺後,公子完擔心會禍及己身,於是攜家帶眷想要投奔齊國避禍。
媯完這人也很傳奇,他剛出生時,切好周太史經過陳國,就請他占了一卦。周太史清心通神後用蓍草進行演算,占得了《觀》卦,並演變為《否》卦。《周易》說這一變卦的乂辭“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認為這個孩子具有光大一個國家的運氣,就是“觀國之光”;不過不在陳國本國,而有利於在異國他鄉發展,就是“利用賓於王”。
注:①割臂盟公:《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築台,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②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封建製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魯國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國政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經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麵,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麵前,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