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許穆公永不休妻(1 / 2)

經過多方的角力,最終對施人吉的任命終於下來了,以他如今“中士”的身份,也無大功於國,衛文公綜合了多方的意見,最後還是認為越級提拔頗為不妥,因而連一個“暫代大夫”也不願給,隻是升其為“上士”。

但是言明,何時能提交一千狄人首級,何時就能晉升下大夫之爵,如此有了足夠的功勞,再以上士的身份來晉升也不會顯得突兀。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衛文公還是個很注重程序重要性,喜歡按部就班的人,這樣的人適合作為“守成之君”。

施人吉見大勢已定,也隻能謝恩接受,雖然白費了這麼多禮物,卻隻得了這麼個結果,他心裏不樂,但是在漕邑國君的地盤,他也發作不得。

好在總算還留下了轉機,而且有消息傳來說,石、寧二位大夫都是極力反對此次晉升的,若不是許穆夫人出言勸說,恐怕連這轉機都不會有,“上士”之爵,估計也不會晉升。

所以雖然施人吉沒達到此行的目的,但是出於許穆夫人大力相助的緣故,他還是應該攜著厚禮登門拜訪,好好感謝一番,以全禮數。於是他帶著兩位親信再次登門了,卻見府上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婢女們在整理著行李,利索打著包,似乎要出遠門。

施人吉跟著紅鸞穿過閬苑不斷入內,見此情形便好奇問道:“紅鸞,府上都在收拾行李,可是夫人不久之後要回許國了?”

“這可不是,許國百裏大夫屢次來請,夫人不勝其煩,見都不見,怎麼會回許國呢。夫人這是打算往齊國去呢,夫人與齊公有舊,因而想請齊國出兵,助我衛國打退狄人。”紅鸞回道。

“原來是去往齊國。齊公勢大,屢合諸侯,若能得他相助,率數國之兵攻狄,則大事可濟矣。夫人若能說動齊公,他日衛國複國,其功大矣,實不吝於再造衛國。”施人吉恭維道。

如此說笑著,二人來到議事大堂,如上次般,在介的幫助下,替施人吉傳達了感激之意。

另外談到此次齊國之行,施人吉忽然臨時多了個不情之請,那就是希望能帶上他的人馬一同前往。他此行入漕,部下雖不多,但都是好手,路上也能護衛一二。

施人吉想去齊國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聽說齊國富庶,想去見見世麵,順便采買一些物資,比如糧食、食鹽等;二是跟著衛國許穆夫人領導的外交團一起行動,說不定也許就能見到齊桓公、管仲等這些名人。

這個年代,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已成東方第一富庶之國,不僅盡得山東半島的漁鹽之利,在經濟上也以貨幣戰爭控製了周邊各國的經濟,特別是魯、衛兩國。

最有名的就是齊、魯之間的經濟戰了,因為離的近所以兩國之間的經濟往來非常密切。魯國種桑養蠶,手工藝非常的發達,生產的“魯縞”,聞名諸國。有一句話“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說的就是這種絹布雖然輕薄,但是牢固,品質優異。

管仲打的正是這種絹布的主意。他先是建議齊桓公和眾大臣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在齊國掀起一股以穿魯縞為榮的浪潮。接著他又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必須全部從魯國進口。如此一來,魯縞開始供不應求,價格上漲。魯國百姓見織縞有利可圖,紛紛放棄了傳統農業,田地間不種糧食了,都種起了經濟價值更高的桑樹,家家戶戶都加入了織縞大軍,掀起了“家家紡機響,戶戶織縞忙”的狂潮。

等到魯國肥沃的田地幾乎全被種上桑樹,糧食產量自然大降,管仲這時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並且不得再向魯國販賣糧食。魯國經濟瞬間崩潰,魯縞大量積壓,賣不出價格,而賴以活命的糧食卻極度短缺,價格飛漲,魯國人隻能盯著堆積如山的魯縞餓肚皮。魯國山窮水盡,再種糧食也來不及了,隻好向齊國購糧,管仲馬上哄抬糧價,魯國經濟雪上加霜。不得已,隻能屈從於齊國。

如此的經濟戰爭,管仲還有許多成功案例,比如“去楚國購鹿”,通過哄抬鹿的價格,讓楚國人紛紛進山獵鹿,導致良田大量荒蕪。“去代國買狐皮”、“去萊莒兩國買柴”、“去衡山國買械器”等,都是類似的做法,且都成功了。

另外管仲還天生是個炒作的高手,他首開民間禁止私自煮鹽先河,把鹽之利集中在國家手中,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通過大量囤積食鹽,哄抬食鹽價格,其它國家人民沒鹽不行啊,要生病的,於是隻能高價從齊國手中購鹽。

管仲炒作過的物品還有茅草、石頭等,是的你沒看錯,就是茅草和石頭,這兩樣本來一文不值的東西,經過管仲的手都被炒上了天價。

周朝因為威望不斷降低的關係,好多國家都不來進貢了,於是周王室窮啊。齊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但是也不能一直當這個不斷給錢的冤大頭啊,於是管仲出了個主意。有一種特殊的茅草--“菁茅”,本來很不值錢,但是他讓周王派軍隊保護起來,然後放出消息,周朝要去泰山舉辦祭神儀式,想要進來參與甚至觀禮的,都要帶著這茅草製成的墊子,不然不讓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