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品質三 自立—自立自主方可駕馭人生(1)(2 / 3)

"獨立自主"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青少年教育的"傳統",在這種傳統的教育下,這些國家的青年們都有較強的自立意識。美國有一位有名的富豪,為自己大學學成的孩子舉辦了畢業酒會。他舉著一杯100美金的酒,對眾人說:"我今天真高興,因為從現在起,他應該落到地麵,自己走他的路了。"

這個富豪之子,隻身到了紐約,租了一間小公寓,自己闖蕩江湖。23歲的他,再不要父母的嗬護,不要父母的供應,而義無反顧地走自己的路,向著成功的階梯攀登。

自立是青少年準備麵向未來的重要素質,也是他們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在生存的道路上,自立是最開始的準備工作。

李剛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男孩,13歲那年去日本留學,深深地體驗了什麼才是自立生存。

他一年多來的苦日子--邊打工邊讀書早已成為習慣。學費和生活費都是靠他自己打工賺的。每天上完學校6小時的課後,就用接下來的8個小時去打工。洗盤子、工廠做工、發傳單、送外賣、超市收銀……

他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星期工作6天。晚上趕完夜工,再去上學,上完學再去超市。學校的出勤率必須保持在90%以上,工作也很辛苦,他一天隻能睡7個小時,夜工的時候就隻能睡2小時。

"在日本我一天工作12個小時,到家倒在床上就睡著了,"李剛說,"在日本邊打工邊讀書的這一年多,我才知道'累'字是怎麼寫的。"

在這段時期,李剛變了很多,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已經養成了自立生活的習慣,也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他以前上學的時候,昏天黑地地玩,根本就是在混日子,但現在他對生活、對工作、對學習都認真多了。問他去日本最大的收獲是什麼,他說:"對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活負責任。"

俗話說,"總在窩裏的鷹永遠也不會飛",要做到自立自強,有時候就要對自己有一股"狠"勁兒,要逼著自己經曆風吹雨打,哪怕凍得牙關緊咬;要扛起最重的擔子,哪怕壓得氣喘籲籲。

王明是一位博士,他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有著深刻的體會。王明幼時的家境不太好,因此,在他從小的時候,父母就教他洗衣、做飯,當時他很不開心。上初中時,母親生病住院,父親忙得不可開交,他就自己照顧自己,有時還能給父母做飯。從那以後,他知道了生活自理對一個青少年的重要。直到最終事業有成,他一直堅持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立是生存的開始。如果我們要在生活中自立,就要養成自理的好習慣,自己能做好的事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因為我們遲早要獨自麵對這個社會。如果說長輩的嗬護是一簍鮮嫩的魚,那麼自理就是一根魚竿。魚總有吃完的時候,你隻有得到釣魚的魚竿,才能保證你未來的生活衣食無憂。

然而,在現在的青少年朋友中,具有自理能力的實在太少了。

一位北京某大學的新生,從小就被父母嬌生慣養,考取大學後,因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而被迫離開夢寐以求的學府。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調查"顯示,204%的青少年明確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青少年"做事依賴別人";28%的青少年"很少幫助家長幹活"。

國內有一位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曾憂心忡忡地說,青少年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務、如此"嚴密"的保護中,自理行為大大減少,對成年人依賴性越來越強。很多青少年都將父母的嗬護當作"拐杖",可是卻沒有想過,一旦離開了"拐杖",自己就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