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事件”僅僅隻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開始,清國內部的許多有識之士都曾預言:“西方列強與日本遲早在越南、朝鮮甚至台灣與大清兵戎相見。”李鴻章對此心知肚明,大清積弱已深,自己本國內政外交一團糟,哪裏還顧得了附屬國的生死存亡。
西方列強欺負大清也就罷了,日本一個排斥在世界體係之外的蕞爾小邦也要學習西方人的樣子來欺負大清,這真是中華民族史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痛定思痛”大清王朝終於認識到當前海防問題的嚴峻性和緊迫性。1874年11月,清廷上下掀起了一場”海防大討論",此項活動持續半年之久,最後清廷上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一致,表示要同時建立南、北洋兩支水師來鞏固大清的海疆。
清廷明發上諭:著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北洋通商大臣,沈保楨為南洋通商大臣,二人全權籌建北洋、南洋兩支水師。.
李鴻章與沈保楨是同年進士,又同是當時洋務派的傑出代表。二人上任後本來是要大幹一場的,不料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中演化出一支新興的勢力——清流派。清流派是慈禧太後用來鉗製洋務派的法寶。該派的領軍人物乃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此人的父親是同治帝的老師,所以人稱“兩代帝師”。另外他還身兼戶部尚書,帝黨的擁建者,天下讀書人的楷模等多種頭銜,可謂是“權勢熏天”。
據說翁和李鴻章還有些私人過節,當年征戰太平軍時,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任江蘇巡撫,由於同太平軍作戰不利畏敵而逃,而遭到了當時湘軍曾國藩的上疏彈劾。李鴻章當時自然站在恩師的一邊,他替曾國藩出了頭,並且一同上疏彈劾。就這樣天威降臨,朝廷將翁同書革職查辦,而不久後翁同書鬱鬱而終。因此之後的好多年一直認為哥哥的死與李鴻章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對李鴻章可謂是“公私兩重仇”。
不過我個人不這麼看,像翁同龢這樣官至極品的人,視野與眼光早已超出了常人的範籌,對於哥哥的死並不能完全歸罪於李鴻章,這個翁同龢應該明白。我想造成敵對李鴻章的真正原因還是政見不同吧!
清流們對於李鴻章和沈保楨籌建水師格外關注,動不動就要拿祖宗家法來彈劾李、沈二人。慈禧太後則一向偏袒清流,因為她知道清流不過是幫酸儒起不了大浪,相反洋務派則不同,不過清流們有一項優勢,就是製造緋聞,所以慈禧就是利用一幫酸儒製造緋聞,利用祖宗家法來鉗製洋務派。
久經官場的李鴻章當然不會束手待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官場矛盾,為北洋日後的發展壯大奠基定了基礎。
自光緒元年起,朝廷每年的海防經費是由海關稅中撥出一半,另外一半由沿海七省湊齊,不過各省都視為協餉一向能少就少,尋常年景收上來的不過四成。不過李鴻章有辦法,在買船購炮方麵他總能為北洋方麵爭取最大的利益,而沈保楨也自知爭不過李鴻章而甘心相讓。
1876年11月,大清從英國購進笫一批新式艦船(兩艘倫道爾炮艇),李鴻章親自為其定名曰“龍驤”和“虎威”。
“龍驤”、“虎威”二艦艦身長118尺,寬27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319噸,310匹馬力,航速9.5節,乘員61人,裝備11寸之26.5噸主炮。在李鴻章保舉下,張成任龍驤艦第一任管帶,邱寶仁任虎威艦第一任管帶。
西式兵艦自1860年法國人製造出第一艘鐵甲艦以來曆經多次改進,也同時演化出許多型號,此倫道爾炮艇就是其中一種小型炮艇。
李鴻章親自觀看了龍驤艦和虎威艦,這必競是大清曆史上第一批新式艦船,標誌著大清海軍裝備有了一個質的飛越,想到這裏他心裏難掩激動的心情,說不清是喜是悲。
不過很快李鴻章發現倫道爾式炮艇船小炮大,不能出海作戰,隻能作水上俘動炮台屏障海口使用;而且炮塔牢牢固定在船身上不能旋轉,待瞄準擊發時需要調整船身才能作到。就這明知買了-批山寨貨李鴻章還不能叫屈,相反還要繼續向英國購船,隻有這樣國內的清流才不至於抓住把柄,同時也不得罪英國人。
第二年,大清又向英國訂購了“飛霆”、“策電”兩艘炮艇。“飛霆”、“策電”二艦艦身長120尺,寬30尺,吃水8英尺,排水量420噸,270匹馬力,航速9.5節,乘員60人,裝備12.5寸之38噸主炮;於1877年6月25日到華。四艦除主炮外其餘之武裝為兩門12磅副炮,兩挺機槍;並都有0.5寸之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