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大清又陸續向英國訂購了“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和“鎮中”數艘炮艇。南洋方麵的情況大致如此,不過在采購軍艦的的數量和質量上不及北洋。

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沒閑著,他們的出手更加闊綽。為了迅速提升本國海軍的戰鬥力,日本方麵從英國訂購了“比睿”、“金剛”兩艘輕型巡洋艦。

“比睿”艦由英國赫文船廠建造,1875年9月24日開工,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3月建成,同級艦“金剛”於1875年9月開工,1877年4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

二艦同為“金剛”級,屬於早期的二等鐵甲艦。鐵脅木殼,外裝裝甲。正常排水量2250噸,艦長67.1米,寬12.5米,吃水5.3米,水線帶裝甲厚88-137mm,標準載煤330噸(“比睿”為340噸),主機為臥式2汽缸往複式蒸汽機1座,燃煤鍋爐6座,功率2035匹馬力(“比睿”為2270匹馬力),單軸推進,航速13.7節(“比睿”13節),編製286人。

主要武器:170mm克虜伯炮3門,150mm克虜伯炮6門,80mm克虜伯炮2門,75mm克虜伯炮2門,25mm4管諾典費爾德機關炮4門,11mm諾典費爾德機關炮2門,360mm魚雷發射管2具(“比睿”艦為1具)。

李鴻章知道日本新購了兩艘新式輕型巡洋艦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憂慮,為了北洋水師不落後與日本,他深知大清海軍也必須擁有新式巡洋艦。

1879年6月15日,中國海關駐倫敦稅務司金登幹曾向赫德詳細介紹過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師倫道爾最新設計的一種非裝甲巡洋艦:“時速15海裏,排水量1200噸,吃水15英尺,機器被水下艙板遮蔽,用煤堆保護。裝備2門25噸新型後膛炮,足以穿透海上的任何鐵甲艦,一門安裝在艦艏,一門安裝在艦尾,均繞樞軸旋轉,可向前方和舷側目標射擊。此外尚有小炮及魚雷裝置”,並稱這種軍艦“將被證明比其他各種巡洋艦優越”,對中國已經購買的蚊子船將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赫德於是極力向李鴻章推薦這種軍艦,李鴻章對這種造價僅9萬英鎊,而且能夠“追趕碰壞極好之鐵甲船”的快船兼碰船相當感興趣,在看了詳細的圖紙、資料,並征詢了駐華法國海軍軍官的意見後,於12月9日一錘定音,委托赫德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定購2艘,並於11日奏報清廷接到這份來自中國的訂單後,阿姆斯特朗公司對工程進行了分工,阿姆斯特朗公司自己承接老本行——火炮的設計製造,艦體則轉包給米切爾船廠建造。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巡洋艦就這樣在英國開始投入生產了。當時同在船台上的還有一艘由智利海軍訂造的同級巡洋艦,即後來轉售給日本的“築紫”艦。整個建造過程,曆時將近一年,1880年10月14日第一艘巡洋艦下水,隨後不久,第二艘也下水。二艦當時在英國分別被稱為“伊奧塔”號和“卡帕”號。同年12月27日被李鴻章命名為“超勇”、“揚威”。

“揚威”、“超勇”為同級艦,艦長64米、寬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噸、動力為2座往複式蒸汽主機,6座圓式燃煤鍋爐(日本“築紫”為4座),雙軸推進,功率2600匹馬力、航速15-16節、續航能力5000海裏/8節,煤艙正常載煤250噸,最大載煤量300噸。艦身為木質外包鋼板、甲板裝甲0.27寸,炮塔裝甲1寸,司令塔裝甲0.5寸,艦艏水線下11英尺處裝有撞角,全艦編製137-140人,管帶為參將銜,分別由林泰曾和鄧世昌擔任。

主要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門(每門炮重25噸,26倍口徑)、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門、阿姆斯特朗9磅炮2門、11mm10管格林機關炮4門、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4門、4管諾典費爾德炮2門、艦載杆雷艇1艘。

“超勇”、“楊威”是大清海軍中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隻。從此,大清海軍也可以像列強一樣跨海巡洋,馳騁海上了。

不過縱觀中日海軍當時的發展水平當在伯仲之間,大清若想超出日本威懾列強還需要更大、更強的水麵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