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國北臨日本九州,南接大清台灣島,綿延1000公裏,總麵積4600平方公裏。
琉球王國始建於1429年,明洪武五年開始成為中國的附屬國,五百年中琉球國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也同時於明、清兩朝在華獲益不少。琉球國地理位置突出,就像-條狹長的珍珠鏈貫穿日本九州與中國台灣之間的千裏海疆,他也是中國東海出入西太平洋的必經之路,素有“東方海上貿易中轉站”之稱。除了日本人外,西方列強(尤其美國人)對琉球國的特殊位置那可謂是“垂涎三尺”。而大清作為琉球心甘情願追隨的宗主國,卻是海洋意識談薄,絲毫看不出此地對中國後世發展的重要性。當時在大清君、臣的眼中琉球雖是中國的屬國,而其地卻是幾十個孤懸海外,鳥兒不下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而近在遲尺的日本人可不這麼看。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以後,開始實行海外擴張政策,他們把開疆破土的第一目標對準了近在咫尺而實力弱小的琉球。日本當然不希望與大清共同享有琉球的宗主權,於是開始楚心積虙地謀劃如何將這條太平洋上的珍珠璉吞入自己的口中。
1871年,日本的明治天皇要求琉球國王到東京參加“明治新政”的慶典活動。到達東京後的琉球使團接到了日本政府的一款無理要求,日本以宗主國的身份要求琉球割斷與大清的宗屬關糸,經濟、政治均由日本代勞。琉球國王尚泰聞訊後對日方苦苦哀求,說中日是琉球的父母之國,如果擅自與中國割斷附屬關係是為不義,普天之下何以立國,何以做人?麵對琉球方麵哀求,明治政府知道真正能夠使琉球割斷與清國隸屬關係的關健不在琉球,而在他背後的宗主國一大清。於是日本人準備對清國進行-次摸底形動。
1874年,三名日本商人因乘船途中遇到台風,飄到大清台灣島後音訊全無。日本方麵以此為由要求清國方麵給予一個交待,如果清國不能如期給予滿意的答複,他們便自行處置。日本人的蠻橫無禮讓大清第一次領教了這個蕞爾小邦的厲害。清國當然不敢怠慢,總理衙門命令閩浙總督盡快查清日本商人去向,找到後立即將其遣返回國,以防日本人以此為口實茲事尋釁。果然不久日本商人在台灣被中方找到,並且被順利遣返回國。日本人尋釁滋事的計劃破產了。
明治天皇聞訊後大怒,斥道:“這三個怕死的東西競然無恥地回國了,這讓皇國失去了一次出兵台灣的大好借口,他們直該剖腹自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回奏:“陛下,他們隻是商民,不是武士。”明治天皇很不耐煩地說道:”那也是日本人!”能久親王繼續說道:“清國的“洋務運動”比我皇新政要早,其國力軍力都遠勝於我,如裏冒然出兵無異於以卵擊石啊!”明治天皇不以為然地說道:”在朕看來清國的“洋務運動”治標不治本,縱觀東方世界最有希望成為強國的還是我們日本。”能久親王接著回奏:”不過清國的同治皇帝剛剛親政,急需一場勝利來鞏固他的統治。此時日本出兵,會不會引起清國方麵的強硬對抗?”明治天皇哈哈大笑,說道:”皇兄有所不知,你們以為清廷的統治權力真到移交到他的手上了嗎?不要忘了上麵還有皇太後呢。況且朕沒有那麼幼稚,台灣不可能一口吞得下,但我們必須要表明一種姿態,就是擁有和清國同樣權力來開發玩琉球和台灣。”
1874年5月的一天夜裏,2000多名全負武裝的白本士兵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的率領下乘兩艘輪船從長琦港出發,在兩艘鐵甲艦的護送下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上。
時任中國海關總稅物司赫德告訴李鴻章-個驚天的密秘,說日本要租借英國商人兩條商船,當英國商人知道日本人的租借用途時果斷拒絕了。李鴻章不解,商人唯利是圖怎會有錢不歉?然而赫德接下來的話更近讓李鴻章大吃-驚。赫德說:“日本人要租借芵國商船的真正原因是要將二千多全負武裝的士兵從日本的長琦運到貴國的台灣。李鴻章聞聽後大吃-驚,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小日本終於要動手了。他立即具折上報了北京。
北京總理各國事物衙門也幾乎同時接到日本方麵的外交照會。日本公使對恭親王奕說:“親王殿下,本公使代表日本國向貴國提出抗議。”奕不解說:“貴國又要提出什麼抗議?”日本公使接著說:“兩年前日本屬國琉球有漁民因台風誤入貴國的台灣島,不料被當地生番殺死五十餘人,而事隔兩年貴國也沒有-個合理的處置,不知殿下作何解釋?”奕回答道:“台灣番民尚未開化,朝廷不便處置。琉球方麵乃我屬邦,朝廷也以對死難者進行了大量的撫釁,難道這不算合理嗎?"日本公使立即反駁道:“對於貴國的處置,日本不能接受,什麼叫化外之民?如果貴國不便處置,那麼就由我們目本人來辦吧!"說罷轉身不辭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