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1年,歐亞大陸上崛起-個可以大請帝國相抗衡的新帝國,他的名字叫“沙俄帝國"。
此帝國的皺形早在14世紀就已經形了,不過在此後的兩百多年內蒙古諸部依然強大,他們一直沒有機會發展壯大而已。
17世紀中然葉,蒙古人的氣數終於要盡了。他們一部分歸於大清,另-部分西遷至烏拉爾山以西,昔日橫跨萬裏,所向劈靡的帝國形象軍已蕩然無存。伺機在旁兩百年之久的沙俄人終於迎來了翻盤的機會,他們集中軍力將蒙古人從烏拉爾山一直趕到中蒙邊境,其間所得土地不下2000萬平方公裏,成為當時世界上土地麵積最大的國家。
公元1682年,年僅l0歲的彼得-世繼位成為新沙皇,在他姐姐索菲婭公主的輔助下,羽翼未豐的沙俄競然發動了對大清帝國的攻擊。
公元162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沙皇集中兵力挺進外興安嶺,額爾吉齊河一線,大清康熙大帝禦筆欽點黑龍江鐵騎三萬前往拒敵。雙方大戰三年,最終沙俄寡不敵眾,戰敗議合。
1689年,大清代表索額圖與沙俄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簽訂了和平條約,史稱《尼布楚條約》。
條約規定:外興立嶺,額爾吉齊河(含庫頁葉島)的上百萬公裏是大清固有領土。
《尼布楚條約》為清、俄雙方帶來了兩百年和平時光,但在沙皇彼眼中卻是永遠的傷與痛。他清晰地認識到大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軍力都遠勝沙俄,況且康熙大帝剛剛平定三藩,氣數正盛,沙俄若想俾敵非曆經圖治不可。
就在這一年,彼得沙皇的姐姐索菲婭公主退位歸政,年輕的彼得終於成為沙俄真正的統治者。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彼得沙皇帶領他的軍隊轉戰西南戰勝了眾多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家,並且打通了波羅地海的出海口,為日後沙俄帝國成為海上列強之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方進入準工業革命時期後,彼得沙皇主動接近西方,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改善沙俄軍隊的武器裝備。他還要求沙俄上下男子要剪頭發、剃胡須,穿西裝;女人的服飾也要西化。全國上下建有英文學院,不但可以教授學員,而且對許多英語書籍也可以進翻譯。通過彼得沙皇的一係列的生大改革使沙俄帝國的實力大增,國力軍力早已淩架於大清之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界第一。
1721年,沙俄帝國戰勝了宿敵瑞典,彼得沙皇加封為彼德大帝,-個以聖彼德堡為中心麵積近3000萬平方瓜裏的土地上崛起了的巨無霸注定將來是大請的宿敵。
1860年,正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際,沙俄帝國乘大清無瑕東顧,悍然出兵遠東,搶占了我國上百萬平方公裏,並且他們還強迫請政府簽汀了《北京條約》,為他們的罪行找了一紙洗罪書。然而曆史終歸是一麵鏡子,黑白始終是黑的,白的也最終是白的,我中華綿延數千年,子子孫孫名將多相輩出,相信總有一天會再出現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將軍直搗漠北、遠東,收受失地一雪前恥。
正在東、西方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在西歐地區出現了一個小國(普魯士)。此國麵積雖小,卻擁有著同英國和法國一樣的發展潛力。
大國有大國的發展之路,小國厲精圖治之後也可以走上大國之路。從1818年一1848軍的30年中`普魯士王國進行了無數次的反抗與鬥爭均以慘敗告終,直到-個人的出現才挽救了這個國家,他的名字叫“俾斯麥”。
俾斯麥(1815年一1898年)勞息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誌第-任總理大臣,人稱”鐵血牽相”。
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後,通過二十年的厲精圖治,先後戰勝了丹麥、奧地利,並且在1870年的普法大戰中戰勝了法國,成就了自身的霸主地位。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改國號為“德意誌帝國”,成為西歐大陸的三足鼎立之-。
正所謂“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難”。剛剛成為總理大臣的俾斯麥便全身心投入製定國內的各項政治製度中去了。歐洲強國林立,前有英、法後有沙俄,想要在列強叢中立足,乃至脫影而出,自身必須要有先進的政治體製才能做到。經過一係列的改革後,德意誌帝國成為-個二元君主立憲製聯邦國家,這種體製也後來成為小國發展壯大的必備武裝。
這種國家具備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國家體製之中,皇帝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總理大臣隻服務皇帝一人。國家製訂有憲法,立有儀會,而議會有參政議政的權利。
德意誌帝國同大清的關係還是比較友好的,大清對這個新興的帝國也在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直隸總督東鴻章。他對德製克虜伯巨炮情有獨鍾。在他的-手操作下,清政府一口氣從德國人手中購買了368門克虜伯大炮,成為當時德國人在海外最大的一筆軍火生意。以後的數十年中,清國大到鐵甲巨艦,小到槍支子彈和機械零部件購自德意誌者無可計數。李鴻章在德國和大清的互惠互利中搏得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東方俾斯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