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本領二十五:洞悉人性的黑子—我並不是教你詐(4)(1 / 3)

一天,老師帶來一位學者到課堂上對同學們說:"這位是來自美國的著名化學家,他正在試驗一種新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遇到空氣蒸發後,會讓人覺得頭暈,但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於是,化學家由袋子裏拿出一瓶液體,打開瓶蓋後拿到每位同學麵前晃了一下,並且用英文對學生們說話,老師翻譯道:"覺得頭暈的同學請舉手。"有許多同學舉起手來。實驗結束後,老師對同學們說:"同學們,我們剛才所做的是一項心理實驗,而非化學實驗。這位先生是本校新來的英語教研室的助教,並不是什麼化學家,所謂的化學物質隻不過是一瓶蒸餾水而已。"

學生的盲從行為導致了盲從的生理反應--頭暈,生活中也有因盲從而輕視災難,造成重大損失的。

在一個偏遠、封閉的小鎮隻能聽到兩個電台:第一個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個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它的聽眾隻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個威力驚人的"龍卷風"將在午夜來襲本鎮,電台呼籲鎮民立即疏散他處。這一小群聽眾立刻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有的到街上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台,請求播出龍卷風消息,好讓小鎮上的人保全身家性命。

鎮長說:"本鎮從未有過龍卷風,龍卷風的消息是氣象電台誤報或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電台則以現場正在訪問名人為由,不肯插播這一條"生死存亡"的消息。

鎮民們盲目地聽從了鎮長的說法。一夜過後,小鎮被夷為平地,後來者沒有人知道這片荒蕪之地曾經是一個小鎮。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從眾性。麵對強勢的暗示,不少人會迷失自我判斷能力而掉進盲從的冰河,從而導致人生決策的失誤。

對從眾心理應采取有效的克服的辦法。應該樹立判斷事物的主體意識,對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麼。在你確認此事確實符合公眾的利益,又於己無害時,再決定參與其行動。絕不可聽見風就是雨,不假思索地隨大流兒。因為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受思想的支配,應該始終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能信口雌黃,毫無道德意識。如果你認為群體的行動是對的,就應該積極地參與;反之,絕不能因為怕傷和氣,怕被人指責為"不合群"而隨大流兒。一旦你參與的行為出了問題,你就應該承擔責任,那時就悔之晚矣!

應該注意"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防止陷入盲從的誤區。人的認識是有局限的,而且經常遇到認識的盲點。對一些自己把握不準的事情,要多聽聽親人或朋友的意見,從他們那裏獲取一些啟示和開闊一下思路。這就有助於加強你的主體意識,選擇正確的行動方案。

有時你隻願聽某個你信得過的人的意見,這並沒有錯,可是他也會像你一樣有認識的盲點,容易把事情搞錯。要是你能廣泛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從多種意見中進行篩選,就能夠找到最佳的行動方案。

當你麵對選擇,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就什麼也別做。紅塵喧囂,讓你手足無措,莫衷一是,那就幹脆在心理上先衝個涼,給頭腦降降溫。你不妨到大自然中去散散心,看看山澗溪水,看看如黛遠山,采些奇花異草,在冷靜的思考中,增強對社會生活的洞察力。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的冷卻,你再回頭看看你曾經麵對的事情,就不難做出判斷。

名人名言:

一切奉承者都是貪婪的,所有下流者都是奉承者。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人性六:自不量力

中國古語有"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之說,又有"螳臂當車"之語,皆諷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非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勢必招來嘲諷和失敗。

自不量力的人都有些自負,他們過高地評價自己,仿佛通過放大鏡來看自己的長處,甚至視缺點為優點,而在看別人的時候,則總是容易貶低他人的優點,誇大對方的不足。

自不量力者往往自視過高。他們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他們時時事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不求於人時,對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個門庭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