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量力者通常看不起別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他們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總愛抬高自己而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自不量力者有明顯的妒忌心。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其妒忌之心油然而生,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當別人失敗時,他就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時,在別人成功時,這種人常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在人際互動中,自負者常常忽視雙方應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為原則,表現出一種優越感,盛氣淩人,目中無人,隻強調自己的感受,全然不顧別人的態度和情感。
自不量力者往往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他們為自己製定過高的目標,承擔無法完成的任務,容易遭受失敗的體驗。並且,由於其自我評價往往與外界評價相衝突,他們的情感也不時會受到挫傷。
的確,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想幹一番事業,總想將自己的宏偉抱負付之現實,總想一個人幹自己所能幹的事情,總想做一個人力所能及的事。這種將自己的才能貢獻給社會的想法是沒有錯的,而且也是應該的,因為隻有這樣才會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
但是,自不量力就不一樣了,一些人或是社會經驗不足,或是出於某些不太健康的目的,處處想逞能,處處想賣弄一點自己的知識,處處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能,處處想顯露一點"崢嶸",肆意地放任自我,恣意地逞能,這就做得過分了。
如果一個人自不量力,就會擺不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種人總是認為隻有自己才行,其他人統統地都不行。由於自己總是目空一切,結果隻能是脫離群眾。
如果一個人自不量力,處處表現自己,那麼,這就意味著在所有方麵都"剝奪"了其他人施展才華、能力的機會,無形之中增加了與他人矛盾、衝突的可能性。結果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一個人自不量力,就會變得對什麼都顯得過分貪婪,使自己變得過分的無知。一個人什麼都想"大包大攬",而事實上呢?一個人能力往往是很有限的,為了彌補這種"上帝賦予的缺陷",對自己、對他人有時就會不擇手段采取某些措施,從而使自己的人格、人品塗上一些"不值得羨慕的色彩和符號",從而大大地降低一個人的人格力量……
如果一個人自不量力,那麼,他就會對自己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過高的期望和要求。而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的順風船的,一旦在船的航行過程中發生擱淺、觸礁甚至翻船之類的情況,他就會比一般人更難於接受現實對他的懲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失望、灰心、沮喪、意誌衰退甚至失去繼續生活的勇氣。
總之,一個人,不管出於什麼動機,如果不顧一切地逞能,那麼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脫離群眾,成為孤家寡人。這類人可能會轟轟烈烈於一時,卻總是淒淒切切於最後。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自不量力,能夠有自知之明呢?
工作熱情旺盛,但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
對任何事情采取冷靜的態度,三思而行之,不靠衝動,不靠激情,不為情緒所支配。
不是單槍匹馬,學會尊重人。不僅尊重師長,也要尊重同學,尤其是尊重那些經驗豐富的老人。重要的事、事關全局的事,要與周圍的人商量,認真地請教周圍的人。
要謙虛,不要傲視一切,切莫在自己說話、辦事時流露出看不起他人,隻有自己才行的情緒。
切忌隻幹那些"有利可圖的事",而對那些無名無利的事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
有一個成語叫"虛懷若穀",意思是說,胸懷要像山穀一樣虛空。這是形容謙虛的一種很恰當的說法。隻有空,才能容得下東西,而自滿,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