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本領二十五:洞悉人性的黑子—我並不是教你詐(3)(2 / 3)

有嫉妒之心者,也往往自高自大,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從而看不起別人,無視別人的成績,貶他人的才幹如草芥。而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他的心理便會失去平衡,總會千方百計地給那些優於自己者製造出種種麻煩和障礙:或打小報告,無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亂;或做擴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嫉妒者還終日鬱鬱寡歡,唉聲歎氣。隻有被嫉妒者降到了與他一樣的或較底的位置,他們才認為這樣可以理所當然地消除妒氣了,從而偃旗息鼓。這也正應了"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蕩蕩"一說,嫉妒別人者當也屬於小人之列。

本來,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它源於人類的競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或起積極作用,或起消極作用。有些人嫉妒是出於不服與自慚而不甘居下,奮發努力,力爭上遊,這就是積極的心理與行為。這種情形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更有其積極的意義。愛情當中的嫉妒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愛情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自己的戀人如果反對你同別的異性接觸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對你的愛的程度。相反,如果從不"吃醋",毫無嫉妒心,那麼也許你們之間的關係還隻是"喜歡"水平的友誼,而不是愛情。莎士比亞就曾經把嫉妒視作愛情的"衛道士"。

嫉妒心理出現以後,很快地就會導致嫉妒行為,例如中傷別人、怨恨別人、詆毀別人。而更強烈的嫉妒心理還有報複性,它把嫉妒對象作為發泄的目標,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或肉體的損傷。青年的嫉妒心理出現以後,如果不能直接用某種嫉妒行為達到目的時,就可能會轉而等著看嫉妒對象的"好事",稍有一點挫折或失敗出現在嫉妒對象身上時,他們便幸災樂禍,鼓倒掌、喝倒彩,以此挖苦對方,滿足日益膨脹的嫉妒心理需要。如果嫉妒對象遭受到比較大的挫折,他們更是樂不可支,不給予半點同情和安慰。

實際上,嫉妒心理及相應的嫉妒行為除了暫時地平衡他們的心理之外,毫無可取之處。一方麵,身受其害的嫉妒對象會遠離這個"作惡多端"的嫉妒者,旁觀者也會對嫉妒者的小人行徑不滿,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際關係也可能由此而失於和諧,變得緊張起來。

另一方麵,嫉妒者也並不是一個勝利者,他們自己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後的交往活動中也會裹足不前,不敢與那些條件優越或有很強能力的人交往。所幸的是,嚴重的嫉妒心理在大多數人那裏找不到生長的溫床,隻有心胸狹隘的人容不得別人比自己有半點的超出,在交往中,心胸狹隘的特點更是暴露無遺。他們總希望別人都圍著自己轉,一旦滿足不了這個願望時,他們就會發脾氣。他們還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產生嫉妒心理,別人在外貌、財富、學識、地位、愛情等方麵的差別(主要是優越),都可以成為滋生嫉妒的基礎,例如,別人因麵容端正可愛成為交往的焦點,他(她)就會嫉妒得暴跳如雷。這些心胸狹隘的人往往還缺乏修養,他們在本不該產生嫉妒心理時卻產生嫉妒的怨恨之後,總是不能控製情緒的發展,更不能將其轉化到積極的方麵,而是立即將嫉妒心理轉變成嫉妒行動,一直到發泄了怨恨、平衡了心理之後,方才罷休。

就拿周瑜來說,一生度量太窄的周瑜,在取得火燒赤壁大戰成功後,竟容不下與他共同抗曹的諸葛亮的存在,並密令部將丁奉、徐盛擊殺諸葛亮。不料諸葛亮早有準備,密殺不成。為此,周瑜萬分氣憤。幾次陰謀不成,使得周瑜一次比一次氣憋於心。最後被"氣死"了。

周瑜在臨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自己的致命弱點,反而含恨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嫉才之心,到死也不肯更改。

那麼,如何避免和調適嫉妒型性格使其不再嫉妒、不再產生挫折呢?

第一,競爭、進步、向上。嫉妒別人的人往往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嫉妒別人身上,而自己卻產生焦慮、悲哀、猜疑、消沉、煩惱、敵意等不良情緒,這是一種最愚蠢的做法。為什麼要嫉妒他人呢?你把對方的長處學習、借鑒過來,不就成了自己的寶貴財富嗎?光陰似箭,人生苦短,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時機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更有意義。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不要隻用力於抹殺對手,使他和自己一樣空無,而應該跨過那站著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我們可以把魯迅指的前人理解為走在自己前麵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生活時間和空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