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初考(1 / 2)

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初考

史海鉤沉

作者:袁明

2013年12月,我隨“紅岩兒女”(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人員子女,本文作者的父親袁超俊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任職——編者注)出團走訪香港,路過皇後大道中時,導遊向我們介紹,前麵的新世界大廈——皇後大道中18號,就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粵華茶葉公司)舊址。

這使我想起了當年父親確認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舊址的事。1975年,離開南京38年後,父親拄杖步行7條街,逐幢辨認,弄清了江蘇省人民政府從解放初期就苦苦尋覓的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傅後崗66號的情況。傅後崗現今采用的街名和門牌號,也是依據父親提供的細節恢複的。城市擴建、街道更名、門牌號變更,使得看似簡單的事情,不經過精細探索,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

為此,我對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產生了濃厚興趣,欲一探究竟。

存疑

通過瀏覽國內出版物、香港政府曆史檔案館在線彙報、香港公共圖書館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館藏數字化資料,我發現,能找到的撰著對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地址的描述是一致的,即香港皇後大道中18號(18,Queen's Road Central。在香港,由於長期受英國管製,強製使用英文,本文中出現的地名或建築物名多會在使用中文的同時標注英文名稱——作者注),但對建築物的描述卻十分模糊,尤其是有關紀錄片和書籍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的配圖,雖費盡心思卻指意不明。

最早確認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粵華茶葉公司)舊址是香港皇後大道中18號2樓的,是在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工作過的梁上苑所著《中共在香港》(刊載於1983年6月17日的《人民日報》)。他的戰友連貫(1984年,撰著發表時間,下同)、楊奇(2005年),也都隨後發表文章一致確認。另一個可供參考的信息是,按照當年潘漢年協助廖承誌對辦事處選址時提出的條件:建築物要有後門(見陳敦德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作者注)。

關於該棟建築物,我找到了3張不一樣的圖片。一是紀錄片《皇後大道中十八號》提供的一幅手繪的兩層建築物圖片,經我考證,該圖是根據“香港上環西營盤高街精神病院”遺址的建築外貌繪製的;二是紀錄片《港九抗日遊擊隊紀實》提供的一幅用字幕標識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原址”的建築物圖片,經我考證,該建築是香港回歸前中聯辦駐址;三是陳敦德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一書封麵上的圖片,圖中的畢打街鍾樓的確在皇後大道中18號附近,但該鍾樓始建於19世紀80年代,早在1913年就拆除了,參考意義也不大。

那麼,1938年廖承誌受周恩來指示為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的選址是否就是現在的新世界大廈這個位置呢?

查證

在香港,大小建築物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名稱,但也有同一棟建築物擁有多個名稱來反映不同的業主;一般建築物英文名字有House的,中文名字叫“行”,英文名字有Building的,中文名字叫“大廈”;建築物的門牌號也不是唯一的,有時同一建築物會有多個門牌號(如1~3號);有底商的建築物,主樓和底商有時是不相通的,電梯門單開,這樣就會給電梯門(主樓)和底商分配不同的門牌號,若底商經改建打通,門牌號仍會保留給建築物,若底商被分割,則會在原有門牌號上加A、B予以區別。

今天,沿皇後大道中向西行,臨近新世界大廈有一個叫泄蘭街(Zetland Street)的昏暗小徑,隻能步行沿台階拾級而上,在樓市中幾乎讓人覺察不到。它的東邊是16~18號新世界大廈,西邊是20~20B號太平行(Pacific House)。

然而,從1911年的香港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泄蘭街的東邊是12~14號,西邊是16~18號。抗戰時期,泄蘭街兩側的門牌號分布,仍符合1911年香港地圖的標示。1932年,在泄蘭街東邊12~14號的位置(也就是現在新世界大廈的位置),新落成了一座名為“友邦行”(AMERICAN INTERNATIONAL BUILDING)/“亞洲人壽行”(ASIA LIFE BUILDING)的建築,是一座金融大廈。它們實際上是同一棟建築,開有兩個門,12號叫“友邦行”,14號叫“亞洲人壽行”。

從拍攝於1941年的友邦行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友邦行的門楣上有4個漢字,左邊為“友邦”,右邊為“美亞”,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美亞行”。亞洲人壽公司門楣上清晰地顯示門牌號為14,並單獨寫有ASIA LIFE BUILDING。旁邊的昏暗小徑就是泄蘭街,在香港早期的“T”形街牌上顯示著街道的中英文名字。整棟建築的特點是外牆清爽,沒有任何招牌幌子,顯示出金融行業建築的大氣和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