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我核查,皇後大道中12~14號這個門牌的使用曆經多次改變。從其變更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965年起,皇後大道中的門牌號做了更新(香港叫執位),原來的12~14號,調整為16~18號。截至門牌號更新,友邦行仍是原來的建築物。該建築物於1978年拆除,後來,此地建起了新世界大廈,也就是現在擁有皇後大道中16~18號門牌的建築物。
因此,抗戰時期在泄蘭街東邊位置(現在新世界大廈的位置)的建築物的門牌,不是皇後大道中18號,而是12~14號。
我們再從一張攝於1941年的照片來看泄蘭街兩邊的建築物,從左至右(即從東到西)依次是:12~14號友邦行、泄蘭街、16~18號太平行、20~22號加任亞厘行,最後的圓頂是24~32號殼牌大廈。
由此,可以初步認為,當年門牌號為16~18號的太平行才是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
確認
抗戰時期,太平行的門牌號是皇後大道中16~18號,與現在的新世界大廈門牌號相同,但位置不同,在泄蘭街的另一側。
從皇後大道中16~18號這個門牌的使用和變更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門牌號的變更也發生在1965年以後。相鄰其它建築物的門牌號亦有相同的變化規律,比如與太平行相鄰的加任亞厘行,這裏不再一一列舉數據。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表格中的“16~18”“16 and 18”,表示兩個門牌號屬於同一建築物。
在一張1950年代拍攝的彩色照片上,太平行是一棟白色建築物,最上端的雨棚是殼牌大廈的。太平行很不起眼,有關的資料也相當匱乏,我們隻知道它叫太平行(Tai Ping Building,1965年門牌更新前的英文名稱。截至門牌號更新,太平行已翻建,英文名改為全西化的Pacific House——作者注)。這時它隻有7層,是這一段街麵裏最矮的。與左右鄰居不同的是,它的外牆掛有招牌幌子,這說明有商家入駐,粵華茶葉公司駐於此也合情合理。
一張攝於1954年的泄蘭街照片上,左側是友邦行,右側是太平行,小徑昏暗狹窄,係石級步行道,車輛不能通行。另外,請注意照片右側,太平行在這裏開有後門!這是不是當年選址時所考慮的因素呢?
再回過頭來看1929年的照片,因友邦行在建,可看到太平行鄰泄蘭街側立麵:此時該樓隻有6層。從樓頂電梯井的位置可以看出,所謂後門,實際上是電梯門。太平行的對麵是香港大酒店和大通銀行大廈(公主行)。
也就是說,抗戰時期,在泄蘭街西邊位置的太平行,是獨占皇後大道中16~18號的建築物,並開有後門,符合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建築物要有後門”的條件。另外,周邊商業氛圍濃厚,便於以茶葉公司的名義隱蔽,且後巷小徑幽暗,無法通車,便於緊急情況下撤離。
結論
根據以上的材料和分析,香港曆史上曾經有過兩個皇後大道中16~18號的建築物:一個是泄蘭街西邊的太平行,擁有這一號碼的時間是1965年以前;另一個是泄蘭街東邊的友邦行,擁有這一號碼的時間是1965年以後,1978年友邦行拆除,建起了現今的新世界大廈,仍然使用16~18的號牌。
當今的太平行(皇後大道中20~20B號),13層,翻建於1964年。至今,它仍然是皇後大道中不甚起眼的建築物。新樓的電梯門仍然開在泄蘭街一側,底商右側的自動扶梯是通往過街天橋的,並不通主樓。
我認為,作為曆史遺存和旅遊觀光景點,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舊址應正名為太平行(Pacific House,即抗戰時期的皇後大道中16~18號,現在的皇後大道中20~20B號),綜合理由如下:
1.是舊址原地;
2.抗戰時期實際擁有皇後大道中16~18號門牌;
3.建築物開有後門;
4.建築物中文名稱未變。抗戰時期叫太平行,經過70多年的風雨,現在仍叫太平行;
5.對舊址隻宣傳太平行,即可簡單避開繁複的門牌號碼變化方麵的解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楊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