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與陝北延安的父老鄉親(1 / 3)

毛澤東與陝北延安的父老鄉親

黨史文摘

毛澤東在陝北延安時期,雖然工作很忙,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但總要抽出時間或利用一點一滴的空閑,深入群眾,與他們交往,詢問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與群眾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正如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在《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一書中的評價:“他(毛澤東)和人民之間有一種親切的感情上的交流,他好像永遠生活在群眾之中。”

與勞動模範的深厚情誼

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不僅親自參加生產勞動,還與普通的勞動模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41年秋,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南關舉辦了一個農業展覽會,毛澤東在百忙中趕來參觀。當他看到寫有“延安南川吳家棗園郝光華”名字的展品時,一個工作人員指著旁邊一個正在參觀的農民說:“主席,他就是郝光華同誌。”毛澤東轉頭一看,朝郝光華走去,熱情地同他打招呼。毛澤東拉著郝光華結滿厚繭的手,興奮地說:“聽同誌們講,你勞動得很好,打了不少糧食,大家都應該向你學習啊!”

郝光華因為初次與毛澤東見麵,一時不知說什麼才好,聽到毛澤東的讚揚,他的心情既激動又緊張。征得郝光華同意後,毛澤東領著郝光華來到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同誌辦公的地方單獨談話。毛澤東親切地對郝光華說:“我給你算了算,今年你打的糧食自己吃一年,還可餘四年。人人都像你這樣,我們就有辦法了。國民黨反動派封鎖我們,我們不怕,日本鬼子,我們也一定能夠打敗它。”毛澤東拿出一根煙,遞給郝光華,自己也點燃一支,吸了一口,接著說:“我想提個問題,向你這個勞動模範領領教!穀子地不鋤,碾出的小米是什麼成色,每鬥多少斤?鋤了一遍的,是什麼成色,多少分量?鋤了二遍三遍的又是個什麼樣子呢?”

郝光華沒想到毛澤東問得這麼細,對種田有如此深的學問,他雖然耕種了一輩子,但從來沒想過這一問題。他一時難住了,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說:“我做是做過了。沒有注意,也沒有稱過。”

毛澤東和藹地說:“不要緊的,以後留心總結就行了。我聽說有的老農已經有了研究。穀子的鋤草很重要,在土壤、肥料、水分相同的條件下,鋤三遍的,一石能碾出七鬥半小米;鋤兩遍的,能碾出六鬥;一遍的能碾出五鬥;一遍不鋤隻能碾出四鬥多,每鬥分量也輕一些。因為穀子秕,碾出的米粒碎,吃起來也不光堂,沒有油性。”

毛澤東的一番話講得頭頭是道,讓郝光華這個一輩子務農的莊稼漢自愧不如,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真沒想到,毛澤東成天操心天下大事,還對農業生產如此關心,了解得這麼詳細。臨別時,毛澤東還邀請郝光華到家裏做客,聊聊村上的情況。

大約過了一個月,郝光華果然收到一封來自延安的信。他急忙拆開,真是毛澤東寄來的:“郝光華同誌,我很想見見你,有些情況想問問你,請你來我家一次。工作閑了的話,我一定去吳家棗園看你。”毛澤東還特意寫上他每天幾時辦公、幾時休息。

收到毛澤東的來信,郝光華高興極了,徹夜難眠。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就挑著一擔雞蛋、洋芋和青菜前往楊家嶺看望毛澤東。毛澤東聽說郝光華來了,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大步跨出窯洞迎了上去。雙方寒暄後進入窯洞,毛澤東一邊給郝光華倒茶、讓座,一邊與他攀談。毛澤東仔細詢問了吳家棗園的情況,從村裏開了多少荒地,養了多少家畜,到男女勞力多少,一年收成如何,凡是想了解的農村情況,他都認真地問了一遍,像學生一樣,虛心求教。

郝光華看著毛澤東清瘦的臉龐和布滿血絲的眼睛,心疼地勸主席要多注意休息,不要太勞累。毛澤東回答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還反勸郝光華勞動不要太過量,多注意身體,千萬不要累壞了。

郝光華看到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如此關心自己的健康,激動得流下淚來。在舊社會從小當牛做馬,誰這樣關心過自己?他連忙說:“我不累,離主席的要求還差得遠哩,身板越勞動越結實,請主席放心。”

毛澤東略沉思後接著說:糧食是寶中之寶,生產糧食最光榮。如果沒有糧食,就無法工作、無法打仗。我們之所以能夠打敗日本鬼子,靠的就是老百姓和他們種的莊稼。郝光華同誌,你是勞動模範,又是村長,應該好好總結你的生產經驗,帶領更多的群眾前進,為革命、為人民生產更多的糧食。

午飯時,毛澤東堅持讓郝光華坐上首,又不斷給他夾菜,一再勸他多吃一點。臨走時,毛澤東親自為郝光華送行,邊走邊聊,談得很開心,不知不覺地送了一裏多路。郝光華眼看天色已暗,勸主席就此留步。毛澤東滿懷深情地說:“以後有空常來!”郝光華走了很長一段路,回頭一看,毛澤東仍站在那裏向他招手,心裏熱乎乎的。

毛澤東一直與郝光華保持著密切聯係。幾年後,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毛澤東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讓他到農村去,拜農民為師,上中國的“勞動大學”。不久,毛岸英就在毛澤東的安排下,背上背包、口糧和一些菜籽,來到吳家花園拜郝光華為師,學習農業知識。

重視群眾的負麵意見

聽表揚、讚許的話容易,聽批評、指責的話很難,尤其是有關自身的負麵意見更是難上加難,但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卻做到了這一點。他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負麵意見,並以此改進自己工作中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