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豐都革命曆史遺址遺跡掠影(1 / 2)

豐都革命曆史遺址遺跡掠影

紅色印記

中共豐都縣委召開黨代會遺址

中共豐都縣委召開黨代會遺址位於豐都縣名山街道東作門居委會2組。

1928年2月初,中共四川省委根據豐都縣黨組織發展情況(1926年建立第一個黨支部,1927年縣支部擴大為特別支部)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決定建立中共豐都縣委。豐都特支隨即在涪陵羅雲鄉召開黨員代表會,選舉成立了中共豐都縣委。8月,中共豐都縣委在新城蠶桑所(今名山街道)召開黨代會,選舉新一屆中共豐都縣委,甘雨蘇任書記,朱芳淮任副書記,李彤輔、陳華卿、秦上恒當選委員,縣委下設北區支部、順慶鄉支部、崇德區委、城廂支部。

崇德鄉農民武裝起義遺址

崇德鄉農民武裝起義遺址位於豐都縣武平鎮磨刀洞村4組老場鎮。

中共豐都縣委成立後,根據中央“八七”會議和省委擴大會議精神,深入發展農運,加快暴動準備,群眾基礎較好的崇德鄉被確定為工作重點。1928年6月,崇德鄉農民協會會員發展到5000餘人,並掌握了部分武器,江池鎮小月壩民團還在龍河鎮燃燈寺和江池鎮五龍場打造了幾百件刀矛。8月,豐都縣委擬訂了“農暴”計劃,報經省委批準後成立起義軍總司令部,陳光鑫任總司令,縣委書記甘雨蘇任黨代表。9月26日,起義軍在磨刀洞召開誓師大會,宣布起義,會後即向觀音寺進攻。10月4日,起義軍進駐栗子寨,建立了崇德鄉農民武裝起義指揮部,辦公地點設在八聖廟。國民政府豐都縣行政長官親率地方民團在栗子寨與起義軍接火,慘敗後急電駐萬縣楊森軍部,楊派來原駐豐(都)、石(柱)部隊,在當地民團配合下從8日開始向栗子寨起義軍合圍。起義軍堅持了3天,終因人力、武器懸殊而轉移。轉移途中,甘雨蘇不幸犧牲,陳光鑫被捕。

1929年6月,起義軍中隊長王廷順從川軍牢籠逃脫回縣,繼續組織起義軍1000餘人,於9月20日拂曉包圍了雙碾盤團防頭目石相典(殺害總司令陳光鑫的凶手)的老巢,活捉石家父子,押送至皮家場召開群眾大會,公祭“農暴”烈士英靈。

崇德鄉農民暴動顯示了農民軍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也為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在豐都東南山區開辟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宣誓大會舊址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宣誓大會舊址位於豐都縣包鸞鎮飛仙洞村5組雞石尖岩腳。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四川省委、省軍委為貫徹執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直接領導和組建的一支革命軍隊。

1929年11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建立了川東涪陵特區,並派省委常委、省軍委書記李鳴珂前往涪陵與縣委書記苟良歌等一起開展工作,組建二路紅軍,開展遊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1930年3月17日,國民黨駐涪新20軍(郭汝棟軍)1師1團3營11連連長、中共黨員趙啟民趁奉命出川之機,率51名士兵起義,奔向涪陵羅雲壩與該地黨支部領導的300多名農民赤衛隊員彙合。4月7日,隊伍開到豐都與涪陵交界的銅礦山雞石尖岩腳一塊200平方米的草坪上,組織召開宣誓大會,宣布正式成立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同時,建立了中共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前敵委員會。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重要軍事會議舊址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重要軍事會議舊址位於豐都縣三壩鄉廂壩村1組桓侯宮(廂壩場上衛生院)。

1930年5月3日,二路紅軍轉移到豐都縣廂壩休整。5日,前委根據交通員從重慶帶回的省委“致二路紅軍遊擊隊前委指示信”,在桓侯宮召開了軍事會議。根據指示信“前委必須采取集中進攻的策略,向中心城市、大市鎮發展。絕對要糾正逃避傾向,上山主義”以及對“民團、土匪、神兵武裝的策略是采取解除其武裝,解決其領袖,奪取和分劃其群眾”的意見,前委組織討論後作出三條決議:一是改造汪長青的神兵,擴大紅軍實力;二是向豐都崇德鄉進軍,攻占栗子寨,創建革命根據地;三是開展土地革命鬥爭,嚴肅軍紀,取得民心。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會師舊址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會師舊址位於豐都縣南天湖鎮三撫村3組花家院子。

1930年5月8日晚,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和豐都“神兵”(以抗糧、抗捐、抗稅為宗旨自發組建的農民武裝)領導人汪長青在三撫鄉趙家坪正式舉行談判,磋商聯合改編事宜。5月9日,為歡慶紅軍與神兵聯合收編的成功,在花家院子召開了慶祝大會。會後,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在花家院子順利地開展了“神兵”的整訓工作。

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部分戰場遺址

碑牌埡口戰場遺址位於豐都縣栗子鄉栗子居委會6組碑牌埡口。1930年5月12日晚10時許,四川紅軍第二路遊擊隊來到栗子寨西南角碑牌埡口寨門,發現寨門緊閉、內無聲息,10餘名精壯漢子隨即組成三路,同時用人梯沿石壁攀藤而上門頂,尖兵打開寨門,部隊火速進寨,分駐在八聖廟、栗子灣場上。第二天,遊擊隊全部攻入寨,建立了二路紅軍指揮部和蘇維埃政府,機關設在八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