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0多年前我參加藏區巡醫隊的難忘經曆(1 / 2)

40多年前我參加藏區巡醫隊的難忘經曆

往事回首

作者:郭曉玲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原邊防5團,長年駐守在西藏日喀則紮東地區。這裏平均海拔5000米,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相當惡劣,許多官兵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病,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1967年7月,為慰問邊防5團官兵,駐日喀則陸軍第八醫院(歸日喀則軍分區代管)組織了巡回醫療隊,翻雪山、繞河溝,冒著被邊境匪徒襲擊的危險,深入邊防巡醫問診、慰問演出,還免費為藏民治病。他們把白衣天使的暖暖情誼,送到駐守在雪域高原最可愛的人身邊。

走進艱險的紮東地區

紮東地區位於日喀則西部,含仲巴、薩噶、吉隆3個縣,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馬泉河(即雅魯藏布江源頭)兩岸,與尼泊爾接壤,邊境線長達500多公裏。這裏情況複雜,邊防任務艱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原邊防5團,是1959年在一六○團二營基礎上擴編的一個小團,常年駐守在這裏。

紮東人煙稀少,境外人員越境後如入無人之境,因此該地區的匪特及境外反動分子十分猖獗。1961年10月25日,邊防5團盛永琛副團長帶了一個加強班去拉薩開會,軍車駛至薩噶縣腹地牛庫附近,因地勢險要,車行緩慢,遭到叛匪伏擊,子彈從左右兩邊突掃過來,加強班戰士還未來得及反擊,官兵11人全部倒在血泊中,軍車被燒,屍體難辨,那塊黃土地也被燒黑了,其狀慘不忍睹。而敵騎匪40餘人,則沿原路逃回尼泊爾境內的木斯塘地區(木斯塘係離西藏最近的尼泊爾北部山區。1959年3月西藏叛亂失敗後,叛匪約3000人逃往尼境內木斯塘地區,至1974年才被尼軍全殲——整理者注)。

邊防5團除了要防範匪特的襲擊,還要麵對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紮東地區終年風沙飛舞,荒無人煙,大地上連一根綠草都看不見。這裏高寒缺氧,空氣中的含氧量隻有內地的一半,冬季多在零下30多度,駐守的官兵們時常晚上凍得睡不著覺。不少人患有高山適應不全症,容易引發高原心髒病和紅細胞增多症,普通感冒都可能引起肺水腫以致死亡。

生活上,邊防5團官兵吃的是從內地運來的脫水菜,如海帶、粉絲、花生米、黃花、木耳等幹菜,和幹硬得像木柴一樣的臘肉。官兵們經常幹燥得嘴唇裂口,鼻子流血,排便困難,甚至還有痔瘡、肛裂等病。他們長年不能洗澡,新棉衣穿成了爛棉衣,無法洗補,衛生狀況很差。

為了慰問邊防5團,給駐守官兵們巡醫診病,同時也為當地藏民治病,1967年7月的一天,巡醫隊從日喀則出發,外科主任劉長柏為隊長,政工幹事吳雲為副隊長,還有軍醫(含內科、外科、口腔科、五官科等)、藥師、麻醉師、化驗員、護士、搖機員、警衛戰士等共19人(其中女同誌9人)。為防範匪特襲擊,巡醫隊的成員們都隨身配備手槍。他們懷著對邊防官兵的敬意,攜帶醫療器械、藥品、小型發電機等,向邊防5團駐地紮東駛去。

深入邊防巡醫慰問

為藏胞免費治病

一路顛簸,車行四五天,巡醫隊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紮東,受到官兵們的熱烈歡迎與親切接待。當晚,巡醫隊即在團部作了慰問演出。翌日清晨,寫著“巡醫隊”紅色醒目大字的兩輛軍車向邊防5團三營營地——軍加駛去。

雖然是夏日,但藏區的路麵上還有積雪。一路上刺骨的寒風撲麵而來,巡醫隊員們盡管穿了皮衣褲,還冷得“打顫顫”,有人甚至凍傷。到達駐地後,他們不顧旅途勞累,細心地為每位官兵作了全麵的健康體檢,耐心地回答官兵們的健康谘詢。由於官兵們長期在氣候嚴酷的高原執行任務,很多戰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隱患,普遍有肝腫大、脾腫大、心髒擴大等情況,巡醫隊還向官兵們全麵講授了高原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