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一輪央企重組再次掀起高潮,但也並非所有的重組傳聞都可信,在各種傳言之下,幾乎所有的行業龍頭都要被合並為一,這顯然並不現實。從已經確定重組合並的案例來看,其實不難發現當前央企重組的思路。第一就是業務有很大比例在國際市場的公司,重新合並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目前政府主推的兩大外交名片——高鐵和核電,這兩個領域的央企重新合並,理論上而言符合國家戰略利益,而從現實操作來看,在目前傳言滿天飛的央企重組中,真正率先完成的也就是在這兩個行業,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除此之外,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也傳出過合並傳聞,作為我國高鐵海外建設的國家隊,這兩家公司重新合並,和南車、北車的合並思路如出一轍,傳言也並非空穴來風。今年3月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就曾經表示,國家已經開始研究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的合並計劃。除了這些海外業務比重比較大的公司,很多主業集中在國內的央企也頻頻爆出合並傳聞,相比之下可信度就低了很多,比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合並傳聞,這兩家公司主要業務在國內市場,如果繼續合並,隻會繼續增強其壟斷性,不利於消費者利益。而就在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曾經表示要提高網速、降低網費,如果國內電信巨頭重新合並,顯然不利於維護消費者利益。

除了海外業務比重較高的公司存在合並可能,央企重組的另外一個方向就是行業內排名靠後的被龍頭企業合並。比如目前正在洽談之中的保利集團和中紡集團合並,中紡集團以紡織和糧油為兩大主業,規模遠遠落後於中糧集團和中儲糧,和保利集團合並之後,存在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可能性。

這一輪央企重組之所以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很大程度上在於股市上激發的財富效應所致。事實上,每一家央企的重組都並非易事,從國資委2003年成立到2009年,這6年時間是央企重組的高潮,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不好推進的硬骨頭。2010年底,國新資產管理公司正式成立,這一公司主要任務之一是配合國資委推進央企重組,接受資產規模較小、經營狀況不佳的央企資產或股權。不過由於央企重組步伐放緩,這家被視為“產業中投”,或者“中國淡馬錫”的資產管理公司,在最近幾年的曝光率不高,這一輪央企重組浪潮再起,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國新公司或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時隔數年之後,央企重組再度掀起熱潮,背後也不乏隱憂。一是國家意誌下的強行捏合,是否能夠實現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初衷。南車和北車合並之後,是否其國際競爭力就能大大強於以前?一個現實的案例是,華為和中興兩家公司多年來一直在國際市場上激烈競爭,但這種競爭反而使得兩家公司成長為真正的國際化大公司。其次,如果越來越多的央企強行合並,是否會使得中國經濟重歸高度壟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