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非陷阱

專欄

作者:邢海洋

在人均國民收入7500美元的門檻上,多名學者與官員突然表示出對中國能否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擔憂。林毅夫一直樂觀預言的後發優勢似乎突然消失了。中、美經濟發展水平相差6倍,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相差4倍。技術和管理差距形成的追趕潛力遠未發揮出來,是何種阻力如此強大,能抵消林先生預言的中高速增長20年的潛力?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擔心,中國在未來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會滑入中等收入陷阱,並解釋說這是因為中國太快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引起的。這是未富先老的另一種說法。當勞動力/老年人的撫養比例開始大幅度下降的時候,追趕型國家的人口紅利宣告終結,隨之增速下台階。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莫不如此。1973年之前的28年裏,日本年均增長8.9%,可1975年後,截至泡沫破裂的26年裏,平價增速隻有4.4%。韓國的這一拐點發生在2002年,此前年均增長8.6%,此後隻有3.8%。台灣地區1996年是分水嶺,此前增速也是8.6%,此後4.0%。勞動力與資本一樣,是經濟增長最直接的推動力量,年輕人口還催生經濟活力,帶動創新,更是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動力之一。如今,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隻有美國的人口增速保持在人口自然演替,也就是一對夫婦生產2.1個子女的狀態,這也是美國得以甩開歐洲和日本,獨領風騷的原因。

日本經濟增速下降時,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美國的一半。韓國和中國台灣經濟減速時,也步入了發達國家和地區行列。中國在變老時,大部分人口尚未接近中等收入狀態,更別談富有了。不過,未富先老並不可怕,甚至比富裕後變老更有優勢。盡管韓國和中國台灣增速已經降低到4.0%,但其人均勞動生產率還隻是歐美國家的一半,後發優勢顯然還在起作用。追趕的腳步隻是因為人口老化而減慢,卻並未停滯,躋身經濟最發達的第一陣營是遲早的事。令人不解的是,中國的“新常態”卻有些不一樣:雖然勞動力收入遠遠未趕上發達國家,製造業成本卻與美國旗鼓相當。按李毅中的說法,中國製造業成本不僅高於東南亞、東歐等地區,達到了美國製造業成本的90%,珠三角、長三角更是達到美國製造業成本的95%,甚至有個別企業家到美國辦紡織廠,因為成本比在國內還低。

隻要和發達國家存在著技術、管理和收入上的差距,“幹中學”的追趕紅利就存在。可怕的是,未曾富裕,成本卻和發達國家平齊,這才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實質。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人口紅利消失,迅速增加的人工成本是症結所在。世界銀行2006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特別指出低端製造業就可以帶來中等收入,而到了中等收入階段,往往既無法在工資方麵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麵與富裕國家競爭。殊不知,按《經濟學人》2013年的統計,中國工人的時薪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在金磚國家中都排名落後。中國製造業成本躥升,除了人工成本,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這其中,既有土地價格以遠超工資的增速上升,也有中小企業為融資背負的高利貸成本。16家上市銀行的利潤超過了餘下2000餘家上市公司的總和,更彰顯了中國製造高成本的症結。

早有學者觀察到全要素生產率減速與本世紀初開始的國企退出競爭性行業的關係。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行業以後,大部分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的壟斷行業,財大氣粗。競爭性行業越發達,利潤越轉移到上遊,被國有企業壟斷。中國的人口紅利,主要體現在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競爭性產業部門的轉移,隨後,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途徑就阻斷了。因而可以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放開壟斷部門,提升其生產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