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組潮
經濟
作者:謝九
為了打破大型央企的壟斷,通過適度的市場競爭來提升央企的經營能力,我國從上世紀末以來就開始對大型央企采取“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多”的辦法,將原有的大型央企分割開來。但所謂分久必合,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大型央企又開始回歸合並,在各自的領域重新成為巨無霸。
這一輪央企合並的主要邏輯是,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融入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大型央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內耗過多,不利於中國經濟的整體利益,將此前分割的大型央企重新強強聯合,理論上而言,可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比如此次合並前的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這兩家公司於2000年由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分拆之後,近年來在全球市場中相互大幅度殺價,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最具優勢的項目之一,央企合並以中國南車和北車開始,也就毫不令人意外了。
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合並的目的是:“在國內外軌道交通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作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領軍企業和全球重要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商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擬通過本次合並進行重組整合,以提升合並後新公司的業務規模,增強盈利能力,打造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大型綜合性產業集團,進而提升全體股東的利益。”具體而言,兩家公司合並之後,將“著力統一布局海外投資,避免資源浪費,提高投資效率;整合海外銷售隊伍,製定統一的海外市場拓展戰略,集中力量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更加有利的地位;統一品牌形象,集中雙方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合並雙方將在研發、生產、采購、銷售等領域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提升公司整體實力”。
繼南車和北車合並之後,國內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國家核電公司,和五大電力集團之一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也確認合二為一,這兩家公司將重組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核電產業也是繼高鐵之後,我國目前主推的又一張外交名片。受合並消息影響,中電投旗下的吉電股份等上市公司的股價也都在短時間內上漲數倍。
由於南車和北車、中電投和國家核電這兩大央企合並案例在資本市場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尋找下一個央企重組標的也就成為當前股市最為熱門的尋寶遊戲,也成為推動當前股市持續上漲的重要動力。
今年3月份,有南北船之稱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船工業)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船重工)的領導層進行對換,這自然也引發了市場的聯想,南船和北船的合並迅速成為資本市場炒作的對象。還有更多沒有任何合並跡象的大型央企,也幾乎都傳出過合並的“緋聞”,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中國遠洋、中海集運、中外長集團、招商局集團等四大航運央企,也都因為真真假假的市場傳言,股價被迅速拉升。國資委對此傳言做出回應:“經查,該消息未向國資委進行過采訪或核實。特此聲明。”國資委的表態雖未對此予以肯定,但是也並未直接否定,顯示出傳言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
事實上,央企數量壓縮至40家左右並非現在的新聞。自國資委2003年成立以來,中央企業的數量從最初的196家調整到2009年底的129家,6年時間內有67家央企被兼並重組。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早在2007年就對央企喊話:“三年之內要做到行業前三名,否則國資委給你們找婆家。”在2010年,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就表示,要以組建國新資產管理公司為契機,加快中央企業重組和調整步伐,年內要把中央企業調整到100家以內,未來幾年的目標是調整到50家以內。但事實上,從2010年至今,央企重組的步伐相比過去有所放緩,2010年將央企縮減至100家的任務最終並未實現,2009年時央企數量為129家,現在央企數量約為112家,5年左右的時間,央企縮減數量不到20家。這一次央企重組浪潮再起,預計將央企數量縮減至50家以內的目標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