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未來果園機器蜜蜂授粉不吃蜜(1 / 1)

2008年,一項關於蜜蜂的調查報告震驚了美國:過去一年中全美2.44百萬箱商業化運行的蜜蜂減少了36.1%。蜜蜂的死因除了殺蟲劑、傳統天敵外,還有不明病因的致命新疾病。要知道,養蜂人帶著蜂群的采蜜旅行,對全國各地農作物的授粉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早有人想到造一群機器蜜蜂來幫忙。其中就有哈佛大學副教授魏國勇。他向也在哈佛任教的羅布·伍德教授建議,將機器人飛行器進化成自治的機器蜂群。伍德的微機器人實驗室成果累累,2007年首次研製成了實物大小的機器人蒼蠅。而要達成蜜蜂的自治飛行,需要更緊湊的高效能源,以及能無縫整合到機器蜜蜂體內的電子部件。魏教授告訴伍德,“如果你完成蜜蜂的身體,我就來製造它們的腦”。他說的腦,是指能控製和監測飛行的動態硬件和軟件:還需要研製人工智能傳感器,供測知同伴或其他物體,簡單決策加以協調。他倆認識到,這款命名為RoboBee的機器蜜蜂需要複製蜜蜂的其他特色,於是招募生物學家給予蜜蜂行為方麵的建議:計算機科學家參加編寫協調蜂群行動的軟件:接受材料科學家建議,開發微型可充電燃料電池。魏教授開始設計一個微處理器,能處理來自多個傳感器的數據:伍德則專注於他的飛行器係統,務使蜜蜂做到自由升降,並能像真正蜜蜂那樣在空中盤旋、停留。

設計中的RoboBee將有一對碳纖維製成的輕巧翅膀,由主動器拍打:觸須部位的天線完成蜜蜂間的數據傳遞,防止碰撞障礙物:頂端三叉的腳是微燃料電池充電以及傳感器數據上傳到計算機的通路。眼睛的功能更多:紫外線傳感器通過掃描定位花叢:數碼相機跟蹤身下物體。確定蜜蜂的飛行速度和距離:光學傳感器跟蹤太陽,讓蜜蜂辨別方向。而所有的一切都由機載的腦來指揮,它是單一的線路板,控製包括平衡和盤旋在內的基本功能,處理來自眾多傳感器的數據,由於分工的不同,各種蜜蜂的裝備也不同。比如偵察蜂就配備完善的傳感器,長於觀察和數據采集,飛行路線隨機應變:工蜂則有較大容量的電池,適應長途飛行,路線是直飛已確定的花區,並備有拾花粉、送給其他花朵的附件。蜜蜂之間保有通訊網絡,維持團隊活動,使整個蜂群順利運行。

未來在果園裏,首先由人放置RoboBee蜂房(以後可由相應的機器人完成)。偵察蜂首先飛離,尋找花瓣的紫外線紋樣,這和真正的蜜蜂完全一樣。頭上的照相機記錄蜜蜂下方的陸標,確定當前位置,推算已飛行距離。當它們返回蜂房、站在出入口充電時,采集的數據傳給中央計算機,後者彙集成整個果園的花朵位置圖。接下來,工蜂們就直飛各自的作業區完成授粉的任務。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慷慨解囊,提供1000萬美元讓RoboBee團隊建立自治的蜜蜂群落。團隊希望5年內能造出幾十個RoboBee,實現飛行和彼此協調。他們說,機器蜜蜂還可以沿途對環境進行檢測,或在天災後尋找生還者。他們還體會到,協同工作對蜜蜂和科學家來說都至關重要,伍德說:“單個蜜蜂不可能靠自己完成這些任務。我們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