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西農民何以稱雄香蕉市場(1 / 2)

2007年“香蕉致癌”傳言、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2009年廣西香蕉滯銷……一場接一場人為的、自然的災難,打擊著我國香蕉產業,蕉農和蕉商備受傷害。這其中,中國最大的香蕉市場專營商團——山西原平市農民卻抵禦著災難,頑強抗爭,至今依然固守著自己的市場份額。筆者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深為這個農民商團的堅韌、勇敢、智慧所感動。他們是中國農商的典型。

在這個晉商團隊中,北京華盛綠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鎖平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 “走西口”人的後代重出江湖

劉鎖平,1959年出生,山西原平市東社鎮康村人,從1984年離開晉北農村到太原做生意,他經曆了賣西瓜、賣蜜橘、賣香蕉、種香蕉,直到現在才“居有定所”,暫時落腳在海南。

像劉鎖平這樣在海南、廣西等地種香蕉的原平家族企業有五六家,而分散在全國各地批發零售香蕉的原平農民則有一萬多人,他們遍布全國各大城市販香蕉數十年,年營業額數十億元,雄居國內香蕉市場。

這群人有個共同的稱呼:同川人。他們幾乎都是原平市同河流域的東社、上莊、南白鄉鎮的農民。或許是血脈的延續,他們的先祖們是山西人“走西口”的先驅,是“旅蒙商”駝隊的腳力。

30年前的改革開放,同川人再次走出家鄉。最早參與到商販群體中。具有晉商特質的他們,憑著勤勞、堅韌、誠信逐步擁有了在國內香蕉市場的獨特地位,成為一代新晉商。

2 從販梨到賣香蕉,新晉商靠勇氣和智慧開拓市場

原平同川一帶產梨,在山西久負盛名。改革開放後,太原市南城區工商局第一個外地領營業執照的人,就是同川一個賣梨的老農。他們拿著家鄉政府開具的“自產自銷證明”,開始走出家鄉販梨。東北人愛吃凍梨,同川人就大規模進軍東北。早在1984年,至少有上千名同川人在東北販梨,他們整車皮地發運。第1代同川人在東北淘到了第1桶金。隨後,他們開始涉足利潤更高的香蕉市場。當時,在東北賺了錢的同川人,以家族為核心,親戚為紐帶,組成了若幹個最初的股份製香蕉攤,浩浩蕩蕩地南下海南、廣西等地,拉開了同川人第2次創業的序幕。

劉鎖平出道就在這個時期,時年25歲。他手頭隻有500元錢,膽子卻超乎尋常。24年後,他在海南自己的蕉園裏回憶起為什麼選擇香蕉生意時說,當時香蕉在北方還是稀缺水果,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新鮮香蕉上市,比起梨和蘋果這些北方普及的水果,利潤可觀,生意周期長。

1985年,劉鎖平和他的親屬們開始販香蕉,闖東北市場。東三省的每個地級市都曾留下他們的身影。這期間,他們既販國內蕉,也涉足進口蕉。曾常駐大連、秦皇島,與歐洲和美國的土門公司、哥倫比亞的道爾公司及東南亞等地都有貿易往來。那時,國內香蕉種植量少,且品質差,最賺錢的買賣是販進口蕉。他們以誠信贏得了進口商的信任,每到一船貨,他們總能分一杯羹,經銷進口蕉讓他們獲得了關鍵的資本高積累。

3 靠信、義、勤。北方漢子掌握了香蕉熟化控製的核心技術

劉鎖平作為第一代香蕉商人,注定了具有拓荒的性質。北方漢子們初到粵西、茂名、東莞等地才知道香蕉是綠的,想賣出去還得變黃,這在當時可是製約他們經營的瓶頸,技術在南方人手裏。

香蕉從產地裝車後,通過火車發運回來,最快要一個星期的時間,由於南北方溫差大,香蕉容易變質,還得有人隨車押運,隨時為香蕉通風、保溫。鐵路上有規定,一節車皮隻能有一個押運人,一個人與整車香蕉一星期生活在一起,其情形可想而知,單是寂寞就讓人無法忍受。

更難以忍受的是編組列車一天隻停靠一次,押車人隻有在停車時才能在站台上吃一頓熱飯或補充生活用水。如果遇上意外,列車長時間停靠在荒郊野外,幾天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也是常有的事。由於運輸周期長,香蕉在發運途中變質也是很大的風險,經常有人由於天氣原因或運輸原因導致整車香蕉變軟發黑而賠了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