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西農民何以稱雄香蕉市場(2 / 2)

那時,他們還不掌握香蕉變黃的技術,最初賣香蕉是一根一根賣,在以後的慢慢摸索中,劉鎖平他們逐漸掌握了香蕉變黃技術,這在第1代香蕉商中具有劃時代意義。他們把生蕉運到各個城市,邊賣邊變黃,以賣定黃的數量,基本上沒有什麼損失,利潤的增加為後來者的加入提供了可能。

劉鎖平說,正是老鄉們一茬接一茬前赴後繼走出家鄉,大規模開拓香蕉市場,才使得香蕉從高檔品成為普及品,由城市進入鄉村。

4 小股變大股,同川人進軍全國大城市

果品批發,最大的難題是流動資金,這也是同川人南下販運的最大障礙,

他們沒有巨額資金,但他們有解決的辦法。他們采用人股的方式,幾個發起人湊在一塊組成幾大股,議定每股出資幾萬元,但實際上這幾個人也沒有這麼多錢,而是各自回老家找親戚朋友,將大股分成小股,幾百元、幾千元都行。這種籌資方法無疑是最原始的,中間既沒有協議,也沒有合同。憑的隻是信用。賠了錢,大小出資人都沒有怨言。掙了錢,大股按約定分配利潤分給小股。這種原始的籌資方式成為同川人發運香蕉籌資的統一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隨著市場的做大,大股合作幾年掙錢多了就會分家。分裂出的大股再吸引新的小股。經過無數次類似的裂變,從事香蕉販運的同川人越來越多,東北市場無法容納,他們就開始向各大城市滲透,一時間,同川人穿梭於大江南北,有的人甚至進入越南腹地、東南亞等國購蕉,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營銷陣營和網絡。現在,北到黑河,南到三亞。西到烏魯木齊,東到丹東,都有同川人在做生意。筆者在海南、北京、太原采訪了幾位山西的香蕉批發商人,他們無不自豪地說,同川人已經占有了國內香蕉市場相當大的份額。

5 從賣香蕉到種香蕉,同川人直通上遊產業

進入新世紀,國產香蕉的種植技術大為提高,種植規模大幅度增長。國產蕉逐漸將進口蕉擠出了市場。國外大品牌於是也轉而在中國沿海建基地,貼牌銷售。外商帶來的新品種、新技術刺激了國內種植業,香蕉產業日益強盛。

市場做大的同時也意味著利潤降低。劉鎖平和他的家鄉人於是動起了種香蕉的念頭,他們要直接掌握產業鏈的源頭。劉鎖平說,選擇到海南種香蕉,是因為海南的氣溫高,生長快,色澤好,同樣份量海南的香蕉價格就高,而兩廣、福建的香蕉都賣不過海南。

農民出身的劉鎖平,懂得種地投入產出比。他們的香蕉園裏澆地的水都是100米以下的深井水,他說這樣能減少病蟲害的侵襲。肥料也用最好的,他說好肥料種出的香蕉長途運輸中能保證不變質。從2002年種香蕉開始,劉鎖平經營的香蕉園667平方米產量在8000千克左右,遠高於當地人,

種地就意味著靠天吃飯。劉鎖平也不例外,剛剛在海南立足,台風就給了他1次深刻的教訓,2003年11月18日,海南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台風,摧毀了他在東方市的173公頃香蕉園,直接損失500萬元。

如今的劉鎖平和他們的華盛公司在北京和沈陽都有自己的批發地點和倉庫,在廣西南寧有自己的收購點。運送香蕉也全部交給了海口等地的物流公司,他們隻要一個電話就能將香蕉送到目的地。但是,劉鎖平長年吃住在田問地頭,無論怎樣你都無法把他和總經理的角色聯係在一起。他說,老鄉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一分錢一分錢從香蕉上摳出來,太不容易了。

劉鎖平說,種香蕉是個趨勢,老鄉們至少有五六個家族已經開始涉足,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多,海南是投資農業的好地方,同川人的眼力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