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
不知道是因為蕭何和劉邦是老鄉,還是因為蕭何會看相的緣故,自劉邦起家時就一直跟隨著,始終不離不棄。我們來看這麼一件事:劉邦還在做亭長的時候,因吏役去鹹陽,官員們都奉送他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他五百錢。看來這個時候蕭何就看準劉邦了,結果曆史告訴我們,蕭何的這個抉擇是相當英明的,在漢代建立後,劉邦認為他功勞最大,封為“酂侯”,食邑八千戶。但是對比漢初三傑的另外兩人來看,韓信的功過是非,從拜將到被誅,(後麵會講到);張良的圯上受書、急流勇退;蕭何既沒有韓信的痛徹千古,也沒有張良的仙風道骨,可以說他在初漢三傑裏的光彩最為晦暗。我們對於蕭何更多的記憶,估計還停留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典故上吧。
那麼,就是一樣一個三傑中最平民化最現實化的人,他的一生又有哪些經曆過呢?
一沛縣起兵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傑雲集響應,天下大亂。此時的蕭何在沛縣當功曹,並與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
沛縣縣令一看大勢不妙,擔心自己的腦袋搬家,於是就找到曹參、蕭何,秘密商量準備舉兵起事。蕭何就建議道:“你是秦朝官吏,沛縣百姓恐難聽你的話,欲圖大事,非把逃亡的豪傑請回來不可。如此一來,沛縣自可安如泰山了。”並保舉劉邦。縣令起初覺得比較為難,自己怎麼說也是個芝麻官啊,怎麼能與草寇為友呢?但是回過頭一想,天下大亂,說不準哪天一覺醒來,就去見閻王了,多個戰友總比多個敵人好。於是派劉邦的妻妹呂耍之夫樊噲去芒碭山找回劉邦,共同起義。等到劉邦帶著人馬來到沛縣城下,縣令一看劉邦人多勢眾,覺得自己控製不了這股力量,便反悔了:不僅將劉邦等人拒之門外,還把蕭何等“親劉派”關押了起來。幸好蕭何等人命大,翻牆逃了出來,並協助劉邦攻取了沛縣,從這一刻起,蕭何緊隨劉邦開始了南征北戰。
二保存典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叔侄殺了會稽郡守殷通,舉起義旗。不久,便召集了20餘萬兵馬,擁立楚王第十二皇孫年僅13歲的熊心為王,並與劉邦所部會師薛城。眾將約定:項羽北向救趙,解巨鹿之圍後,從北路向西攻秦,劉邦從南路西進向關中進發。兩路人馬在擊敗秦軍後,誰先入秦都鹹陽,誰當關中王。
憑借著張良等人的深謀遠慮,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一路過關斬將,順風順水的到達了秦都鹹陽,秦王子嬰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麵對這繁華盛景,士兵們忘乎所以,紛紛乘亂搶掠金銀財寶,連劉邦也坐不住,跑到秦宮一轉悠,那些華麗的宮室,古怪的擺設,成堆的金銀珠寶,獵狗駿馬,珍奇玩物,還有一群群的美女,使他不覺眼花繚亂,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富貴而不忍離開。而蕭何呢,進入鹹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並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禦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這些蕭何收藏的秦朝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於如指掌,為製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製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在這件事的處理上,蕭何功不可沒。
三蕭何月下追韓信
這是一個至今都膾炙人口的美談,蕭何英雄惜英雄,在個月下之夜將出逃的韓信苦苦的勸說,最終使韓信回心轉意。
其實韓信原本是項羽部下,因為得不到重用而轉投劉邦門下,本來想大展宏圖,沒想到劉邦卻給了他個管理糧草的小官,結果令他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機會,蕭何結識了韓信,在與他的接觸中,蕭何發現韓信有膽有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但始終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