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之張良(1 / 3)

上一講我們講到,經過三年多的楚漢之戰,劉邦最終戰勝項羽建立了漢朝,從而使封建社會達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漢朝之所以能有如此風光,與領導者的修養生息等一係列政策是密切相關的,但是我們試想,假如楚漢之戰的最終勝利者是項羽,恐怕曆史就得因此改寫了,因此漢朝能有興盛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漢朝的順利建立,而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勝並且順利建立漢朝的關鍵,我看主要還是得益於三個人的幫助,這三個人就是張良、蕭何與韓信,他們並稱“漢初三傑”。

我們來看《史記&8226;高祖本紀》劉邦說過了一段話:“夫運籌帷幄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從這裏我們可以分析出幾點:

一張良的作用是運籌帷幄,善用腦,點子多,安排戰術、指揮戰鬥是他的特長。

二蕭何的作用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做後勤工作是他的優勢。

三韓信的作用是帶領百萬軍隊,衝鋒殺敵,乃萬人敵也。這一點和項羽頗為相識,項羽小時候是不學寫字,也不學擊劍,問他想幹嘛?答:“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四劉邦把他取勝項羽的原因歸納為“能用之”。

可見,這三個人在秦末,乃至漢初,有著多麼舉足輕重的影響。那讓我們來分別看下這三個人,了解下他們那叱吒風雲的一生。

張良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期韓國人,楚漢之戰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曾稱讚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外,子房功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兵戎生涯之中,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張良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內容:

一反秦複韓

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此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史記》記載韓亡後,張良家中還有奴仆三百人,說明經濟上還是比較富裕,但是他弟弟死了卻沒有厚葬,而是用全部的家產去尋求勇士謀刺秦王。可見反秦複韓成了張良畢生的心願。

二圯上受書

這是個頗帶神話韻味的傳說,相傳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被懸榜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某一天,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才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沒想到老人卻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想了想就跪著替他穿好。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裏路,又返回來,說:“孺子可教。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裏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喏。”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就到了那裏。沒想到老人已先在那裏,他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什麼意思?”老人轉身離去,扔下一句話:“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麵。”五天後等到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裏,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什麼意思?”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這樣才對嘛。”老人從懷裏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三輔佐入關

蟯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蟯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隻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五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劉邦依計而行,蟯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鹹陽。劉邦大喜,張良卻認為不可。他冷靜地分析道:“這隻不過是蟯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於是,劉邦率兵向蟯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蟯關,穿越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然後,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6年元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裏)。從而直抵鹹陽,秦王子嬰投降了劉邦。由於張良的神機妙算,使劉邦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四諫主安民

劉邦入駐鹹陽後,可能由於他是草莽出身,對於眼前的一切來的太突然,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結果飄飄不知所以然,認為天下是自己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對於武將樊噲冒死犯顏的強諫,劉邦根本不予理睬。張良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啊,於是就和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鹹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鏟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現在大軍剛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紂為虐了。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這話語氣平和,柔中帶剛,劉邦聽了也覺得有理,便欣然接受了,於是就有了“約法三章”這個典故,正是在張良的建議,劉邦采取了一係列安民措施,爭得了民心,為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