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之張良(2 / 3)

五智鬥鴻門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諸侯兵進關。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鹹陽,十分惱怒,正趕上劉邦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穀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澗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

於是便有了鴻門宴這個故事,故事的經過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最後項羽還是放虎歸山,讓劉邦借機跑了,我們來看下宴席中張良的閃光點:

1對待項伯像兄長般一樣。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啊,又和項羽一起打仗出生入死,關係可見一斑,張良先和項羽的親人關係處好,那麼對付項羽就會容易許多。

2向項羽示弱。表示永遠都不會背叛項羽。結果呢…

3勇敢地與項羽周旋。等到張良估計劉邦已逃回軍中時,便進帳辭謝道:“沛公不勝酒力,醉不能辭,謹使張良奉上白璧一雙,敬獻大王足下;另備玉鬥一雙,敬獻範將軍足下。”結果氣得謀士範增拿著玉就往地上扔,罵道:“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六明燒棧道暗度陳倉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並分封了18位諸侯王。而且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製劉邦北上。劉邦敢怒而不敢言。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隻有棧道淩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麵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麵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要地,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有了與項羽逐鹿天下的資本。明燒棧道,暗度陳倉於是成為曆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七下邑之謀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攻占彭城後,劉邦被這輕而易舉得到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不但沒有采取恰當的政治、經濟措施,安撫此地,贏得人心,反而惡習複發,得意忘形之餘大肆收集財寶、美女,整日置酒宴會,結果給項羽回軍解救贏得了時機。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立即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急救彭城。劉邦數十萬烏合之師難以協調指揮,連糧餉都籌備不齊,所以一經接戰,便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許多諸侯王又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丟下老父、妻子、兒女,隻帶張良籌數十騎狼狽出逃,軍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勢複而逆轉。

劉邦狼狽逃至下邑,驚魂未定,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他沮喪地對群臣說:“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獨具匠心,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策略。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與項羽有隙;彭城之戰,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派使者責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隻有韓信可以委托大事,獨擋一麵。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劉邦聽罷,認為這確是一個以弱製強的妙計,於是派舌辯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著又遣使聯絡彭越;同時,再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回包抄楚軍。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麵的戰略計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八垓下之圍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又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的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終於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劉邦采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便問身邊的張良:“他們為什麼沒有如期前來?”此時,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了然於心,對應之策已思謀成熟,見劉邦詢問,忙答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沱河北岸)。韓信先用“十麵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麵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