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1 / 3)

公元前206年八月,漢高帝元年,項羽和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楚地義軍分兩路攻秦。項羽在關東(指函穀關以東地區)聚殲秦軍主力;劉邦乘隙攻入鹹陽,秦亡。依據楚懷王的約定,《史記&8226;高祖本紀》裏這樣說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就是說誰先占領關中誰就能稱王,因此劉邦欲稱王關中(指函穀關以西地區),派兵駐守函穀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穀中,險如函,故名),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布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史記&8226;高祖本紀》裏記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而與此同時,項羽於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上一講提到的著名戰役——巨鹿之戰。項羽就此得諸侯上將軍地位,實力雄厚,亦率諸侯軍40萬、秦軍降卒20萬直奔關中。中途,項羽恐秦降卒嘩變,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元年十二月(漢初承秦製,十月為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穀關,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集團。劉邦軍當時兵力不足10萬,自料力量不敵,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並親赴鴻門,表示誠意,動搖了項羽決心。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故事。戰爭因此暫時擱淺,沒有立即爆發。

同年二月,項羽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分封了18個諸侯王,恢複封建割據。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劉邦為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市城東)。將關中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通過他們控製關中,將劉邦困鎖在邊險地區,劉邦采納蕭何建議,確定了收取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屬四川),還定三秦。(還定三秦簡單的說就是收回關中地區。)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四月,忿忿不平的前往漢中就國。途中燒毀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借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五月,未被項羽封王的田榮於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自立為齊王,項羽即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8226;高祖本紀》)。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以韓信為大將、曹參為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風州之西),襲擊雍地,進圍章邯軍於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同時分兵攻取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亡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堡),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還定三秦,襲占關中大部地區;隨後,命部將薛歐出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向楚地進軍,被楚軍阻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項羽在兩麵受敵的情勢下,采取先齊後漢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製在齊地。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麵鞏固關中,一麵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穀關出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門,迅速占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

二年四月,劉邦乘齊、楚兩軍焦灼之際,在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資治通鑒&8226;卷九&8226;高帝二年》)的建議,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借口,為義帝報仇討逆為政治口號,聯絡各地諸侯王,率聯軍56萬攻楚,一舉襲占楚都彭城。項羽留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毫無戒備之際,以少勝多,大敗漢軍,收複彭城。劉邦僅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元氣大傷。

劉邦戰敗,諸侯紛紛背漢向楚。為擺脫被動局麵,劉邦爭取英布,重用韓信、彭越,從各方麵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己,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征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在滎陽東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戰局相對穩定。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廢丘,消滅章邯,盡占關中。隨之采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